在讲述我自己这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前,我想先讲讲古代关于小偷的故事,我想若当我是那个“小偷”,要偷的那个对象算是我今天要说的故事中的“主角”,那么真的想和几百年前的那位“仁兄”结拜啊!哎!真是何处觅知音啊!
这个小故事就是“曾国藩遭小偷奚落”的那一段趣闻。
相传,一天晚上,夜声人静之时,还是少年时期的曾国藩在家里读书,一篇课文重复朗读很多遍,但还是没有背下来,于是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可他却不知家里早来了一个小偷,正潜伏在他家屋檐下,正盼着他睡觉,好捞点啥油水。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就寝,还一直不停的诵读那篇文章。
于是小偷终于忍耐不住从房梁上跳下来,大怒道:“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小偷迅速的把那篇文章给流利的背诵了出来,然后轻蔑的看了曾国藩一眼,便扬长而去了。
当然后面这个小故事还没结尾,但今天我却只说这么多,曾国藩是历史伟人,他的成就我们不可否认,但今天只想借用一下他的这段小经历来谈谈与我的这段经历的重影,不过仅仅是与他的经历中这位小偷的心里共鸣而已。
先抛开他是小偷就是十恶不赦之人的道德观点,就一般人的逻辑来对待,这样的小偷遇到这样的对象怕也是无语凝噎了。听完这个故事后我们会被逗笑。会被这个小偷对曾国藩说的话逗笑,也会被曾国藩的行为气笑,然后发出重重感叹:哎!这个小偷怎么这么悲催呢?看来偷个东西也不容易啊!
而我想和这位隔时代空间的“仁兄”结拜,是因为我也遇到了这样不好“偷”的对象啊,也尝到了让人抓狂的滋味,当然我不是“偷东西”,而是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骗子”,那且看我这个“骗子”如何被气哭吧。
话不多说,直奔主题了!不说太长的前因后果,就机缘巧合之下我暂时成为一个家教中介,于是怀着忐忑而又积极的心在家教兼职群敲下关于家教兼职的信息,然后等待着有人私聊回复。
不久手机就跳出一条信息,我立马点开来看,是一个大我一届的学长要接这个家教,我满心欢喜的回复他:“可以的,学长!但需要一定转让费哦!”
可是,这手机怕是断网了吧,等了好久不见回复。
“滋滋”,手机又弹出一条信息,是另一个同学的消息,我便又点开了。和这位同学的故事只是一个插曲,只是当时我并不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
于是我和这位同学在网上谈了许久,可能我这个身份很容易一开始就被怀疑为骗子的,于是我就带上这个危险的称号和他真诚的聊天,可最后我的真诚却仍没有打动他,因为理解他这怕被骗的心情,所以耐心的跟他解释,但底线不可突破啊,最后无奈对他的告诉:“对不起,同学,家教已转!”
“咦?怎么又来了?”,果不其然一条消息又跳了出来,打开一开原来是之前的那位学长,他回复道:“可以给你的。”
“哇!真的吗?那就是你了吧,亏我刚刚那么费心。”我这样乐呵的想着,但事情并非这么顺利。
谈妥一切信息条件后,学长又打出一条信息:“可以先把家长联系方式给我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因为这就是底线啊,做为双方的保证,中介可以给你任何可以证明他身份的东西,但这个重要信息当然是要转一半费用后才会告诉另一方的,这是人人皆知规矩,即使知道中介就是这么坑人,但也没有办法,而我此时还只是暂时的菜鸟中介。而上一个小插曲就是因为这个底线才没有谈成。
但是结果却是,我把家长的联系方式给了他。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实在是不想纠结于这个问题了,尤其是有过上次那位同学的经历,于是想那就给他一个“定心丸”吧,他安心,我省心。二是:从各方面的谈话以及查看他的QQ空间动态信息,大概可以相信他。所以便有了我后面的行为。
但是事情还没有平平稳稳的结束。
过了一会,我问:“学长,联系好了家长吧?”
他回:“嗯嗯,联系了。”
然后我就一直等他的下一句话,结果手机貌似又断网了!我有点悲愤的想着:我怕是反被“骗”吧,这可有点耻辱了。
我没有着急催他,因为信任和面子,所以发了一个等待的表情就一直没有再说话。不过这次他很快的回复道:“那等我试教成功后再转给你可以吧?”
于是有了上述的对话,我当然是果断拒绝了,然后捍卫我这失败的“骗子”的最后底线。
可是,手机貌似又断网了,于是继续等待。
等待,等待,气愤,悲哀。但最后他回复了。
等来了最后一条信息,但我没有仔细看,也没有回复,而是打开支付宝,发现并没有转账信息,于是“言行不一”这句古话在我脑海里晃来晃去。
不过故事并没有结束。其实跳出当事人来看待这件事,双方的心理都可以理解,是什么导致彼此的不信任和不放心,因为这种事情也曾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害怕被骗和不断猜测对方的真假,所以导致这真假不分了,哎!所以我无语的发出感叹:“这“骗子”也不好当啊,而且我还可能被反“骗”了。”其实人的信任就那么多,距离可近可远,并非靠的近,心的距离就近。朋友说我太笨,也太麻烦了,这个事就直接告诉他不转钱拉到不就好了,还扯这么多干嘛。或许这样做的确简单,但我想的却很简单,你来接,那我就可以给你,我相信你,那你也要相信我,这样就好了。可事实却饶了好长的弯子,他一直套我检验我的真假,可能我的坦率倒让他更升猜忌。
而其实我也在等到底我这个“骗子”能不能“骗”到他。于是就有了故事的后来,那是第二天早上。
于是故事结束,这段经历终于在十九小时这段时间里断断续续的结束了。然后也有了上述的圆满,不易的“骗子”和不易的“被骗者”,也就大白天下了。
后面不再想写这段经历带来的启发感想,只是懂得了理解了“信”的重要,也突然发现我们的“信”是如此的薄弱,可却无可奈何。处在其中时,我被气的半死,那种无语纠结悲愤可恨悲哀害怕的心情,但就是不信难道“信”就真的这么不屑,尽管曲折,换来的“信”怕早也变质,但终究还是回来了,我这个“骗子”也终究合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