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相通] | 思考这件事——快与慢,深与浅,长与短

从一句格言开始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 Francis Bacon

大约是在读初中那会,第一次读到先哲关于读书的这段名言。它有很多个版本,“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是这个语录中我最熟悉的部分。如果这句话是一个结论,那么我给自己在这三个项目上的打分排序大概会是精确、充实、敏捷。可能有心理暗示的关系,或者是我的个性使然,写作使人精确这句话在我个人身上是得到印证的。

提笔的时候,仿若有一种仪式感在,也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写的是什么,多少会逼迫自己斟酌字句。从学生时代写作文,到现在工作写代码,莫不如是。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其一,在我的观念里,如果我的文字要承载知识,那我就有责任确保知识的正确性,哪怕这种正确性只是“我认为”而已;其二,写作这个活动本身不具备即时的社交属性,几乎没有协作和及时反馈的需求,客观上也给慢思维提供了条件。虽然不想承认,但我是一个慢思维者。

曾经有过作文比赛的经验,从初中到高中,作文分数常常拿的不低。然而在各种文体中,我最不擅长写议论文,现在总结起来原因是书读的太少,搜索论据的时候知识库存不足,而对于“精确”的苛求,愈发使得我不可能在有限的应试时间内写出一篇哪怕令自己满意的议论文。

回归我的职业,快慢、深浅对于程序员来说更加是一个高频出现的抉择,快速是时效指标的要求使然,深入则是对编程活动内在规律的尊重。合理的,强壮的,可扩展的程序需要你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入思考从而对代码加以设计,否则即使你很快的完成了眼前的任务,你可能会埋下一些漏洞,行话叫“坑”。只要这个程序未来有生长的规划,将来你的同事或者你自己可能就不得不去填补这些“坑”,而那时候的时效损失也许会远远超过当下多花些功夫做好设计的费用。

我有几块机械键盘,然而我只用它们来打即时战略游戏,并不用它们来敲代码。因为在快与深的平衡上,我自己的瓶颈并不在码字的速度。

关于“写作”,告一段落,未完待续。让我来写一写“会谈”——会谈使人敏捷。 我相信遗传因素和后天培养在人类的这个特质上同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就我个人而言,“敏捷”的天赋我点的太少——因此对于“机敏”这个特质,我是一直羡慕而不得的。倘若将来我的孩子能被人夸赞机敏,我会为他高兴,在我这看来这绝对是个人的一个优势。

究竟是会谈使人敏捷还是敏捷使人会“谈”?这是一个需要厘清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问题。我更愿意相信,是会谈使人敏捷多一点。因为倘若不是,那我一直羡慕的特质大概就没有什么盼头了。“敏捷”在社交场合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特质,会谈的即时属性容错率较低,不像写作那样给人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纠错的空间。也正是因为对“快”的要求,具有即时性、一次性特点的对话相对固化的文字来说,会显的更“浅”,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就有的一个认知,今天换了一些语言重新组织。

——— 未完待续———

我的公众号

这里有Swift及计算机编程的相关文章,以及优秀国外文章翻译,欢迎关注~


[万物皆相通] | 思考这件事——快与慢,深与浅,长与短_第1张图片
微信公众号.jpeg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物皆相通] | 思考这件事——快与慢,深与浅,长与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