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这些“爱”,对孩子可能带来伤害,你犯了几条?

最近,董洁跟儿子的婚纱照、亲嘴照上了热搜,引发评论区一片谴责和热议,人们普遍认为他们母子这些动作行为不合适,认为董洁“有病”。


另外,她在节目中故意偷吃儿子的零食,惹怒他;当儿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得正开心,她却撒娇说儿子冷落她而耍脾气,并威胁孩子说,儿子要是再不过来,她就要哭了。


董洁对难过哭泣的儿子说:“你是顶顶爸爸,我是孩子呀。”7岁的儿子看到妈妈难过时抱着她的头说:“别生气,爸爸爱你。”


实际上,这种把母亲当孩子,孩子当父亲的亲子关系称为“父母角色颠倒的关系” 这种关系若持续,将会给孩子带来致命的摧毁。


为让人们认识这种关系,日本作家加藤谛三著有《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针对这种病态的亲子关系的形成,表现,危害以及如何中断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01

“长不大的父母”是怎样形成的


父母的职责是陪伴养育自己的孩子,有人说父母是上帝派来守护孩子成长的天使,我们也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自古以来,父母被理所当然地期待成尽心尽力爱孩子、给予孩子快乐和保护孩子安全的至亲至爱的人。


父母的形象应该是:“自己不但不能玩,还要在工作之余满足孩子玩耍的愿望”,满足孩子“还想再多玩一会儿”的要求,而不是跟孩子说“我还想再多玩一会儿”。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遗憾的是现实并没有那么完美。


前阵子石家庄被确诊得新冠的夫妇的行程表上了热搜,26岁的妻子因孩子生病,每天医院、菜市场、文具店马不停蹄劳苦奔波。而她25岁丈夫只是家里、网吧两点一线,8天的行程里,6天呆在网吧。


这个已经当了爸爸的男人,在孩子生病的期间却如此贪玩、不节制、全无家庭责任心,可见,不是肉体成年,具备当爸爸的生理能力,心理年龄就能跟上的。


换一种说法,是因为人的内心都有渴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爱、关注、肯定的基本需求,如果这个基本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会在潜意识里一直拼命努力去填补这个缺口,有的表现为奋不顾身的去追求一些能让他受到瞩目的成就,如金钱、权力、名望、地位等。


在与人交往或择偶方面,为了得到爱的满足,他们不会在意对方是谁,只要喜欢自己就好,所以小时候缺乏父母爱的人,容易有恋父情结或者恋母情结。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获得名望和地位,从而受人关注,没法从这些追求中得到满足怎么办?自然地,他们会把这种渴望转移到弱小的孩子身上,这就出现了“父母角色颠倒”的亲子关系了。


02

亲自角色颠倒的危害


父母对孩子撒娇、让孩子保护自己,称孩子是父母,自己是孩子等莫名其妙的行为,实际上。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的“亲子角色颠倒”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年少时由于父母未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待他为人父母后便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的行为,这属于一种神经症。


最可怕的是,这种神经症的循环是不可见的,是人潜意识的行为,若不能发现,这种观念将会。


人的基本需求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追求自我实现的独立需求,也称成长需求;另一种是依赖性需求,也称退行需求。人的幼儿式愿望没达到满足而产生的需求,就是退行需求。


父母出于自己潜意识中的需要进行育儿,通过育儿满足和填补自己内在一直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在整个跟父母连接的过程中,仅仅充当着工具、玩偶的角色。


然而,父母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内在的小孩”不但别人没发现,连自己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再加上,社会观念是“虎毒不食子”,何况自己父母,所以,他们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公然利用孩子满足自己一直得不到满足的内在需求,并把对孩子的敌意包装成对孩子的“管教”。


他们的这种“管教”不允许孩子的觉醒和反抗,一旦孩子反抗,他们就会说:“我都是为你好。”“你这没良心的人”。


现实是,当我们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父母的时候,心里会觉得不合适,总认为好歹父母把你养大成人,人不能当“白眼狼”。


这犹如台湾作家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中说的“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一样,孩子就在这些可怕的观念中被捆绑伤害,哪怕有所觉知也不敢反抗。


生活在“亲子关系颠倒的”孩子,其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牺牲、压抑、掩盖自己的真实需求,去满足和帮助其父母的成长。


他们可能会被冠于“好孩子”“乖孩子”的称号,同样,他们也会因为在小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真正的爱而重蹈父母的覆辙,内心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


小的时候充当父母负面情绪的宣泄口,成为他们化解内心冲突的工具,大了就复制他们的父母,成为戴着大人面具生活的“孩子”“成为有问题的人” 成为“有毒”的人。


03

如何终止亲子角色颠倒的关系


作者提出:“长不大的父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近年来出现孩子的各种心理疾病,抑郁症、强迫症、孤独症,以及发生的各种因亲子关系产生的社会性事件,引起人们的重视。


“亲子关系颠倒”在给孩子带来底层人格伤害的同时,也让他们无法享受到本应充满父母的爱和安全感的快乐童年,给他们造成一辈子挥之难去的心理阴影和伤害。


如何才能终止这种关系?作者认为,


在亲子颠覆关系的环境下的孩子,因为父母依恋着他们,让他们“不得不在心中筑起一堵又高又厚的墙 ”,让他们变得无法与人亲近和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他们也会自然更加依恋自己的父母。


同时父母又需要通过孩子满足自己一直得不到满足的内心需要,也会依恋孩子,所以要让相互依恋的双方离开对方是很艰难的。


那如何才能分开呢?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真正找到自己喜欢的人,获得真实的爱,满足了孩子一直也不被满足的内在需求,他们才会从父母那里解脱出来。


另外一个解决办法是双方都学会享受人与人的不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冲突和不如意,世界上有的人内心充满冲突和不满,“也有的人心如止水、气定神闲,要学会享受这种人与人的不同。”“看遍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学会欣赏其中的不同。”


另外,人为了获得幸福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要学会不要根据人“权力的大小与金钱的多少”去判断和审视一个人,而应该看他“人格”的高低。


那么即使我们很不幸生活在“亲子角色颠倒”的环境中,只要你能学会以这样的态度待人接物,一定能够拥抱幸福的未来。


人只有在解决了自己内心的冲突后,才有心情去“鼓励、夸奖、关心”他人。否则,鼓励会变成威胁,夸奖变成煽动,关心变成了束缚。


本书作者不仅对需求不满的父母进行心理剖析的书,他还希望通过本书,让人们理解这些父母的心理,进而理解这个世界。


最后,曾读过这样一段话:


“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在正确的教育中成长为一名健全、健康的人。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已儿童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没有概括一切,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

希望每个人都看看这本书,从而治愈自己,也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从而终止家庭的创伤。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这些“爱”,对孩子可能带来伤害,你犯了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