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设计中的“共情模式”(empathize mode)

​Hi 我是大琪,这是翻译第三篇,关于设计中的“�共情”。其实就是同理心。文章末尾给出了四个观点,来看看斯坦福是怎么做的。

什么是共情模式

共情: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基础

对于共情我们要具备:

-观察: 观察用户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下的习惯。

-参与:通过预约和追问一些小问题的方式,去创造和用户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

-沉浸:去体验你创造的用户体验。


大琪:共情就是同理心


为什么要共情

作为使用“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设计师,你必须了解你所服务的用户。你需要用设计解决的问题很少是你自己遇到的,而是为了你的用户。你必须建立起一种“共情”的态度,去关注什么什么是用户觉得重要的。

想要知道用户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那就去观察用户在干什么,以及他们怎么和周围的环境互动,这些观察会给你很多线索,而且会让你知道用户想要什么。

通过观察他们的行动和语言,你可以捕捉到他们的身体语言和话语中描述的感受。那些在体验中难以解释的、没有边界的洞见,都可以被你一一攻克。而这些结论在你提出创新的解决办法时给你一些启发。最好的解决办法往往产生于最好的洞见,而最好的洞见往往来自于用户的习惯。


大琪:不看他说什么,而看他没说什么。


但是你可能会觉得掌握犀利、深刻的洞见技能,是有难度的一件事。

为什么?

因为我们神奇的脑袋会自动过滤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信息,要解决大脑“一叶障目”的�习惯,我们就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这个工具就是“共情”、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维、更是一双新的眼睛。


�大琪:把自己变成用户,不要放掉任何一个细节。


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就能看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拥有的价值。很多时候用户的想法和能创造的价值并不会明显的展示出来。一次深入的交流将会给设计中的两方(设计师和用户)都带来一些惊喜,一些观点会被理解的更透彻,一些洞见会被剖析的更深刻。

即便是用户对你讲一些故事、描述一些自己的做法,但是他们�做的和说的根本是两回事儿,做事情的方法是被强大的,根深蒂固的世界观所左右。所以好的设计师一定要将对用户扎实的理解建立在一下几点的基础上

·发现用户最真实的需要:有些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道需要 。

·努力引导创新

·辨别设计真正在为那些用户服务

·发现左右用户行为的情绪

除了和你的用户交谈互动,你还需要在自己的设计项目中用到一些个人经验。找到(或者开始组建)经验,帮助自己更深入、更好的理解用户所面临的问题,让自己更加明白在为谁而设计。


大琪:知易行难。


翻译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在反思自己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最近一个运营活动就的确有一些值得拿出来讲的反面例子,下期聊聊因为没用“同理心”而踩过的那些坑。

你可能感兴趣的:([翻译]设计中的“共情模式”(empathize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