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这点小事,南北差异到底有多大?

北方人,身处南方。对南北买菜的差异可谓体会颇深。

首先,南方人说青菜指的是带有绿叶子的蔬菜,如生菜、菠菜、小油菜这些。嘱咐我爸去买些青菜,他买回来的是土豆、茄子、黄瓜、豆角这类,永远看不到绿叶菜。

平时买菜的份量

在广州无论是菜市场还是超市,买东西永远可以是单数。即使只买两个土豆、一个杏鲍菇、一个青瓜,老板也照卖不误。

我站在面条摊前,有点怯怯地问:能买一块五的面条吗?老板和气地回答:可以呀,买一块钱也没事。买鱼可以分部位,鱼头、鱼腩或鱼尾。买鸡只要四分之一,回去刚好够做一盘菜。一块钱的葱,两三根左右,当天即可吃完。在北方这么买,可能会被老板打死,觉得你是个神经病:只要鱼头,那剩下的卖给谁?不是诚心买就赶紧走开。北方的鸡、鱼无论多大的,都是整只买。过年时爸爸买的鱼比我手臂还长,一条十几斤重。肉要三块钱的?老板的白眼会把你翻到九霄云外。两三根葱?送你好了,不要买了一边玩儿去吧。因为北方买葱都是一捆一捆,起码有两三斤,可以吃很久。这种自小带来的影响导致我很长一段时间买菜都是超量的,做一顿饭买的是别人一星期的量,大包小包提回去累死。再看看人家,一块肉、两块豆腐、一把青菜外添几根葱,悠悠闲闲地走了。

有次和朋友说起小时候家里买水果都是去批发市场,一大袋几十斤。她笑得要死,觉得我在夸张。一点也没有,不信问我妈。家里人多,爸妈都是爱吃水果的人,买几斤感觉根本不够吃。去批发市场挑一大袋几十斤,找个车运回去,还可以分给姥姥姥爷。这种购买方式有没有缺点?当然。有一阵老是要吃烂苹果。甘蔗一次买一捆,一捆十根。南方人应该会认为这太不可思议。夏天西红柿当季,买一篮当水果吃,酸甜爽口。有瓜农推板车沿街叫卖,不要钱只换粮食。爸爸去换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绿皮西瓜,对半切开,红瓤多汁,姐姐用装饭的饭勺舀着吃。


南北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南方温暖的气候使得农副产品丰足,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种不同的食物种类。加之湿热的天气不利于食物储存,所以人们没有囤积食物的习惯。另一方面南北烹调方式不同,粤系菜讲究食材“鲜”,鱼要生猛,虾要扎扎跳。吃鱼多是清蒸,认为冰冻的鱼口感差很多。北方则油炸红烧、重油重盐,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似乎没那么高。安徽有道名菜叫臭鳜鱼,古时就是由不那么新鲜的鱼演变而来。

买菜这点小事,南北差异到底有多大?_第1张图片
粤式点心

南方人精致,特别体现在喝早茶时,各式精美点心花样繁多,小巧玲珑。父母在广州喝茶吃点心,至今都不太习惯。为什么每份点心只有三四只,六个人都分不匀。粥为什么只有一碗,那给谁喝。好在蒸排骨刚刚够每人一块,可这怎么吃得饱。北方习惯了大盘大碗,南方吃饭的小碗在爸妈眼里是装调料用的。尤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邻居,夏天吃凉面时用盆端着吃,大家纷纷赞叹真是好食量。

北方人性格豪爽好面子,请客一定是份量十足。姥姥待客嘱吋我切菜切肉不要太小,让客人夹一筷子就能满足,不是夹半天没内容。另外待客时如果菜被吃得精光,不仅客人没礼貌,主人也脸上无光。客人一般都会留一口,空碟会显得主人小气,准备的食物不够,那么主人下次会成倍的增加食物份量。

久居广州,这里已变成我的第二故乡。不知不觉中,生活与饮食习惯都被慢慢同化。买菜也学着不那么大手大脚,吃多少买多少。口味变得清淡,回家还教导爸妈平时要少油少盐利于健康。南北的差异已由当初的不解变为理解,进而认同并接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买菜这点小事,南北差异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