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社群运营心得和经验分享

“对心理学的喜爱起源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喜欢观察人,体察事,现在正在阅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武志红专栏……因为想到专栏内容可以每天分享10次,为何不拿来分享,一起学习呢?所以我就建立了今天这个小社群。”

社群运营体系

以上我建立社群说的第一句话,也是自己建立这个社群的初衷。现在距离这个小社群的建立已经100天了,在它百日纪念之时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
在这个群中,作为分享者和管理者,自己不但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谊,还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和体系。
“请大家把备注改为 姓名+地区+职业/专业 格式
第二期群规如下
鼓励:
不求回报的输出高价值,主动付出收获最多。你想获得帮助,先帮助别人,“相互亏欠”才能一起走的更远。
禁止:
1.不能在群里贩卖什么东西。
2.不能谈论超级无敌负能量的东西
3.除了打卡的内容,禁止发其他外链
4.除了一期优秀学员,二期新入学员勿私自拉人,需私信任意一位群主入群
规则:
本期主题为“关系”,每日更新分享,需对专题内容进行打卡,问答和复盘、直播内容不做强制性要求。
总打卡不少于十次,专题结束后整理成一篇文章发表于,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这是第一期50名成员毕业选拔出优秀学员后,给第二期进入群的50名学员发布的群规。正如群规所言,这个群的目的就是能够促使大家一起成长,共同成为更好的自己。每日中午12:30准时分享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
我自己也很幸运地,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原本看了一周就没有再坚持下去的事情,现在已经是做这件事情的第100天了。

心理学能带给我们什么?

很多人质疑学心理学有什么用,你还不如告诉我怎样先赚个一百块来得实在。
这个群里也发生过这样的争论,让我非常高兴的是,这次争论里没有我,是成员之间的自发讨论,并且得出了一个好结果,哈哈哈哈感觉自己受到了万般宠爱!
其实,心理学是一个毁坏和重塑三观的东西,它会让你看清自己的生命循环轨迹,探寻其中的潜意识原理,看到了然后去改变它。心理学是一个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信仰”。
对,心理学确实是一种信仰,和世界上一切宗教一样,你得全然相信它,然后就会感受到那股震天动地的力量。

心理学带给我的改变

共情

这就像是武志红老师探讨的一个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点,同时也是很多人极为困惑的——“共情”。放弃自己的自恋,全然走进对方的世界里,不带判断得去理解对方,让对方感受到尊重,从而更为自由地表达自己。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和大人产生了冲突,很多父母都会说,都是因为爱你所以才会做,但我们会觉得这是借口——把爱当做控制你的武器。其实有些时候家长是会以权力原则把我们与他们之间看做“我”与“它”的关系,但更多时候家长确实是以珍惜原则来对待“我”与“你”的。
而为何,我们常常会觉得这只是把爱当做了借口呢?我们设想,如果父母的建议是完全了解我们为何会产生这种想法,为何会这样做的原因,这样的基础上再提出意见,说是为你好。这个时候我想我们大多还是会听的,但如果是一看到你做了他们认知中不能理解的事,而不与你共情,去首先理解你的理解。只是仅仅从自己角度提建议,那我们当然会很不服气,因为完全没有尊重我们的想法。
“人们经常用为你好来表达我爱你,以爱的名义,理直气壮把自我意志强加给对方。真正的爱不是把你变成我想让你成为的人,而是尽心尽力帮助你成为你自己。”这句话是优秀学员青墨所说,两者相映成趣。
群里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说出你的理解,最后发现我俩之间已经产生了“共情”。其实这也是为何社群式学习能带给我如此强的动力,因为我们能够互相“看见”,产生心灵感应式的回应。
所以当自己在某方面有所建树时,也不要忽略别人的感受或者想法,只有让人感受到尊重了,别人才乐意去听你的见解,也只有这要的见解才能起到一针见血的作用。但有时候我们忍不住自恋或者说傲气,认为别人说的自己都懂,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反而往往让听者觉得大话连篇。
谈到这里,我想问问你们,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觉得父母说的话是大道理?在我看来,一是父母仍然难以摆脱我比你多活几十年的自恋来教导我们,二是因为,可能有时候父母体验到的东西,我们还没有体验到,而父母也没有陈述完整细节,我们之间无法产生共情所致。
通过不断的学习,在学习“关系”一章时,我又提出了“先模仿,再创新”的概念。大家可以试着摆脱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专注到朋友或者同事中,去寻找让自己感到舒服的那个人,不一定是最熟悉的,关系最好的,但一定是每次见面都让你很放松的那个人,回忆你俩交流时候的所有细节。
每每这样回忆,我会发现他们都很善于模仿。比如,你说东,他们绝不会说西。这并不是一种花言巧语或者阿谀奉承哈。事情都有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要开启一段愉快的对话,那么首先是共情,而不是反对。反对没有错,但我个人体会那是后阶段的事。
先理解,再创新,这样才会引来谈话的高潮。这种反对恰恰是在前阶段深入倾听理解的结果,是优质谈话中结出的果子,不会苦涩,反则香甜。它是考虑到一切你考虑到的事,给予你了所有回应,当了一面好镜子的同时,还帮助你思考,给你新的思路,何乐而不为?

相信身体的力量

在第一章“自我”中,武志红老师还提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点,“放下头脑 相信身体”。文中有讲到感觉时空静止的高峰体验,虽然我没有这种体验,但我的理解是,在遇到关键时刻,不要去想结果,相信自己能够做好,然后去做就行了。
这是我的初次理解,原来不是很明白文中讲的那种慢镜头感受,然而看到群内优秀学员智妍的打卡中有句话“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会好的”,一下子点醒了我。
其实要做到在重要关头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身体上,相信它,那一定是平时的过程很扎实。只是在那一刻,唤起了你之前自信的回忆,让你能放下各种担心,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
还记得小时候玩奥特曼变身,那个时候做那些动作,其余小伙伴都不能发起攻击,也就是此刻时间变慢了,就像周围静止了似的。我也想起一部电视剧《篮球火》,镶金线的篮球是一个神奇的器物。
男主很喜欢打篮球,但他一打球奶奶就会打他。后来他奶奶去世了,男主才明白那个镶金线的篮球,用常规打法不能发挥作用,必须依赖身体的自主反应。之前奶奶打他一是怕他形成篮球套路,二是训练他运用金线球的步法。这种传奇的事情,好像和放弃思维,相信身体的力量有关。
在“跳一跳”风行一时的时候,恰好讲到自我1(头脑)和自我2(身体)这两个概念。那个时候,我玩的同时就在思考相信自己身体这个东西。我发现当我非常不想失误的时候总会乱了节奏,但是用玩玩就好的心态,跟随手指感受,就会好很多。
另外,当自己突破了原来的峰值,觉得还不错的时候,再突破也比较难了,比如我一次玩的110,紧接着我就只玩了10,这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是太想达成和原来一样的结果了,觉得没有达到就用自我1批判自己,结果越来越紧张,手也就没了感觉。
相信自我2,专注感受自己身体的力量,享受自发的竞争力,又让我想起自己的竞争意识这一范畴。其实自己是竞争意识很弱的一个人,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换寝室,就有同学去抢柜子,大家都想要中间那一个(不低不高),我当时就在心里纠结。
Eden1:这个本来无关紧要的东西为什么要去抢
Eden2:虽然无关紧要,但中间那个确实方便,他们都去抢,为何我不去
Eden1:为何别人去抢,你就要去
Eden2:那为何别人都抢,你不去抢...
后来我问了个男生,问他怎么看待这类问题,他说,男生一般不会去在意这些。我是本来觉得没必要,但是在那个大环境下我也想去做,内心却在批判自己。自我1对自我2的批判造成了我身体内部的对抗,让自己从身体里面迸发的力量受到很大阻碍。
我把自己的体会给群员分享,有学员和我产生共鸣,群内优秀学员李昕回复我们说,
“想要就去争取。你越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你对于别人的看法在乎的就越少。接纳自己的欲望,你没有必要每件事情都谦让,学会争取我觉得也是一种成长。给小可爱推荐一本书,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鼓励女性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力量,希望也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互动式学习让我们相互之间能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价值。

你既可以A,也可以-A

其实批判性思维几乎已经内化成了中国式思维。听到有关章节,我特别感谢我高中的好友和一个哥们,他们让我渐渐放下了批判性思维,我的好友特别喜欢用故事来描述一个人,哥们跟我说过一句话“我知道那一点,但就是知道了仅此而已,再没有进一步想什么”。
他们教会了我不去用固化思维批判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而是通过情景还原走入故事当中去自我觉知,这个感觉就是什么呢?被我形容为打破思维的玻璃。为什么是玻璃?因为当我们没有觉知到固化思维或者是说批判带来的局限时,这个局限固然存在你也能隐约感受到制约,但是你却无法知道确切的位置。透明的玻璃能隔绝两个世界但却藏匿于无形之中。
没有了批判,自然地不会急于改变,转而去探寻自己更为多元的一面。所以我时常感谢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力量,也时常庆幸自己能够完全脱离原生家庭,遇见让我摆脱原生家庭思维束缚的朋友。

学员打卡分享

最后分享一个,部分优秀学员问丁、李洁和一只鸡蛋的打卡内容

识人者,明也。识己者,智也。识人又识己者,明智也。至明智者,圣人也。所以,要达到了解别人,又了解自己,实际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深入了解别人,就得和别人进行深入的交流、接触、观察,甚至是交手、竞争、对峙等。
对于城府很深的人,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所谓“事久见人心”就是如此。要认识自己,更是难上加难。对于自己的耐力、自己的韧性、自己的智商、自己的情商、自己的思维深度等都要进行足够的实践,也许我们才能有一个初步了解,要做到准确定位,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故,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问丁

心理学社群运营心得和经验分享_第1张图片
李洁部分打卡内容.jpg
心理学社群运营心得和经验分享_第2张图片
一只鸡蛋部分打卡内容.jpg

感谢陪我一起成长的你们

最后,最感谢的那是一直和我一起成长、互相鼓励的这群伙伴,就像在跨年的时候我在群里面说的那样:
我2017最幸福的事是通过学习心理学,我越来越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好好沟通了,不会再一生气就不跟 ta说话,也在学着主动打电话,希望所有我爱的人都能注意身体,健健康康。
很开心一路上遇到了很多贵人,很感谢一只鸡蛋启发我创建了这个社群,董旭学长帮助我打造这个社群,感谢杰文和我一起尽心尽力管理社群。很幸运得遇见了你们,陪伴我一起成长。和你们一起进步,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快乐!

另,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方向研究生黄恺学长给二期开营仪式后带来的直播分享彩蛋。感谢波力传授的社群管理精髓。

备注:文中提及均为化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社群运营心得和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