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

“我们教育体系里的人才、金钱与努力,大多花在小学六年的阅读指导上。超出这个范围,可以带引学生进入更高层次,需要不同阅读技巧的正式训练,则几乎少之又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飘过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关于阅读,我总以为读了就是真的懂了。但是在看到其他人写的书评,写的拆书稿,我才开始意识到,关于阅读我只停留在读的阶段,怎么读,读什么,读到什么样的效果才是读过了,都有要讲究方法,并且有章可循的。

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阅读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传统阅读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被放弃的原因一方面是媒体从原来的专注于内容调整,转型到开始研究读者喜好,并且精心设计给出的内容。这样的呈现减少了读者思考的时间,读者在看到内容的时候,内容所呈现的答案那些设计者们已经为读者准备好了。

这样的形式短期来看迎合了一大批读者,但从长期来看那些经过细嚼的知识,是缺了具有读者特色的思想的。所以《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出现,不光指点了像我这类人的阅读习惯,我相信它也能改变很多缺少细嚼习惯的人的阅读习惯的。

以下为书中知识点整理:

了解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及主题阅读。

一、基础阅读。也叫初级阅读,只要认字就可以完成基础阅读。

二、检视阅读。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要学会用20%的时间读到80%的重点内容;

①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用最少的时间寻找这本书的主题、思想的线索。

② 粗浅的阅读:不停顿,哪怕读到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查资料,直接忽略掉,把重点放在自己看得懂的地方。

三 、分析阅读。透视一本书的方法:1.整体概括,大意了解 2.架构规划,内容对接

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一本书的架构如人的骨架,是整本书的基础;一本书的章节内容如人的器官血肉,是整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本书的精神内涵如人的优良品格,是整本书的灵魂。人缺骨架无以立,缺血肉无以活,缺品格如行尸,书亦如此...

四 、主题阅读。一种“集大家之所成”的阅读方法,归纳总结一类优秀的书籍,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翻译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阅读阶段:阅读所有准备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