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知识,是好是坏?

什么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百度文库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以下六部分:

一、教师的教育信念:关于什么是“好”的价值判断;

二、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三、教师的人际知识:对学生的感知、了解、热情和激情;

四、教师的情境知识:应变能力;

五、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把理论知识转化成授课知识的能力;

六、教师的反思性知识:反思教学过程,避免教学惯性。

一个具有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在我眼前呈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她秉承着某种教育信念,从事教育职业,这信念使她坚定某些教育理念,愿意为之努力,为之付出行动;她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学水平和教学特点,随着经验的增长,她越来越懂得依据个人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她爱自己的学生,见到学生,她不厌倦,而是充满激情;随着经验的增长,他越来越好地驾驭着课堂,不会因为突发事件而紧张,有些突发奇想的教学智慧让她引以为傲;她懂得理论知识需要转化成授课技术,才是教学知识传达的本质;她善于反思,教育过程结束后,她往往通过自我评判,尽可能改善教学方法,让下一次走上讲台的自己比上一次更好。

如果这样的教师是具有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我觉得她很棒。她的“棒”在于,她用元认知的方法在审视自己,她可以用上帝的视角站在更高的平台俯视自己,她当下的没有把自己当做教书匠来做重复性的工作,她注重工作的创造性,通过反思和策略的不断改进调节自己,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做得更好,虽然“更好”可能都比不上别人的好,或者在别人眼里,这个方向并不一定是好的,但我们要关注的是,第一,实践性行为的确让教师缓解了内心的冲突,因为行为才是缓解焦虑的最好方法,第二,与实践性知识相对应的是学科本体知识,获得本体知识,的确能让人体会从“不知道”到“知道了”的快感,但实践性知识因为其实践性才能带来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知识可能被淘汰,被质疑,尤其是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但能力却是跟随教师一生的可迁移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三核理论)。

我不认为要过于关注“客体评价”,尤其是学生评价,因为在教师职业成长路径中,学生只是过客,他们不能从全程观体察一个教师的成长变化,学生目睹一个教师从新手教师成长为成熟教师,和目睹一个教师从成熟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学生感受上来说,自然后者评价更高,那么,前者虽然磕磕绊绊,或有弯路,这就是“不好”的吗?学生陪伴教师毕竟是短暂的,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过程,却是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精进主义”“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说得都是这个道理。

质疑可能来自于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有没有可能她的“职业信念”存在问题,但是作为“教师主位”,她无法自我察觉察觉,而且教师职业的多权威性特点,让这个职业很难自我察觉和真正反省?第二,教师实践性知识源自于教师职业愿景清晰,就是她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好老师”的标准在她心里很清晰,可是,如果她所在的学校职业环境不够好,教师整体实践性反思的空间营造的不好,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成长会不会放缓甚至停滞?

建构理论的教练技术选择这样解析:一,任何人都是OK的(透过两面性,看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只有成绩是最重要的”,教师提高成绩的实践性反思,仍有积极意义);二,每个人都拥有改变的有资源(新手教师少,成熟教师多,那又怎样)三,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符合学校特点和环境,节奏适当);4,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积极的意图;5,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关注实践性知识的行动力量和动态性,你都不知道改变会把人带去何方,改变都带有混沌意义,但社会学的“非期然后果”,才是推动人发生变化的核心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践性知识,是好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