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除了位极人臣,还有什么样的工作最具前途?

在汉代,下海经商做买卖是件很有前途的工作,因为汉代商人的地位很高。

据《后汉书》记载,有人做生意没几个月就发了大财,“不盈数月辄致丰积”。于是当时不但出现过罗裒这样“訾至钜万”的富商,连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早年也都做过生意。

做生意,当然得有本钱。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怎么办?可以像韩康一样,背着篓筐进山采药,然后到长安出售。他卖药竟卖出了名气,据说概不还价达三十多年。

还有一个搞钱渠道就是养羊。西汉时有个叫卜式的牧羊人,十年间羊价翻了十倍。这是因为,汉代的人们喜食羊肉,羊的销路不成问题。

即使是上面的路子都走不通,也不要小瞧古人的商业头脑和风险意识。早在西汉前期,商贩合伙做生意会订立契约,分摊风险和收益。因此,本金不够就合伙,也是一个选择。

接下来的问题当然是去哪里做买卖和做什么买卖。第一个问题显然比较简单,两汉四百年的先后两座京城——长安与洛阳,无不是生意人的好去处。

据考古发掘,西汉长安城周围长近二十三公里,规模之大,超过同时代的罗马城三倍以上。

按照《两都赋》的说法,在这座大都市里,街道四通八达,房屋成千上万。超级市场就有九个,同类的货物集中在专门的地方贩卖。市场中,人们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

洛阳的情况也差不多,九大市场一起开放,街道店铺,秩序井然。市场中间,高高耸立着有五层的旗亭——那是当时的城管和工商办公的地方。市场中汇集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商品,顾客络绎不绝。

除了两都之外,成都、临淄这样的地方都市里也设有官办市场。不仅如此,汉代还有自发形成的私市。一般设置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交通要道上,定期举行,自聚自散。总而言之,在汉代当商人,根本不缺去处。

至于在汉代能够做什么买卖,其实跟今天也差不多,无非奇货可居。汉朝疆域幅员广阔,各地物产迥然不同。

比如甘肃、四川一带出产朱砂和牦牛尾,长江中下游出产象牙和楠木,河北山东一带有鱼、盐和皮袄,中原一带主产各种纺织品。

有道是“物以稀为贵”,这种物产的差别,就反映在各地的物价上。比如,一种丝织品一匹在内地的均价是五百钱,可要是放在河西走廊售卖,可卖到一千四百钱,几乎是内地市场价的三倍。

在精明的商人眼里,这就是商机。与此同时,汉朝的大一统局面,也让商人可以将这样美妙构想付诸实施。

当时,整个帝国之内辟有广阔的大道,即所谓驰道。驰道由长安到各郡国,四通八达。从西南部的益州(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可以安稳地抵达长安。而在长安的城楼上,可以远眺前往邯郸(今河北)的大道。

由于交通空前便利,运输成本大大降低,那句带有告诫性质的谚语“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也过时了。

从出土汉简的来看,一些农作物、肉类、家畜家禽、布匹、衣物、鞋帽、药材都已成为商品交易的对象。很多土特产竟被运到千里之外。

在汉代,做买卖是个体力活,考验吃苦耐劳的精神,万一要是碰上兵马乱世,有可能连小命都不保。

但是富贵险中求,只要经商成功,没有官职俸禄或爵位封地收入也能过上优越的生活。

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无官爵而有财富之平民——“素封”。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汉代,除了位极人臣,还有什么样的工作最具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