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活成外地人是一种能力

把自己活成外地人是一种能力_第1张图片

2005年,我第一次听到南拳妈妈的《牡丹江》,里面有句歌词是: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当时,只有13岁的我很是不理解这句话,买张船票、车票、机票、火车票就那么难吗?

13年后的这个春节,我终于明白了这句歌词的含义。

整座城市带给我的只有不安和拘束。在外忙于应付某些无意义的社交,在家忙于应付亲戚们对个人信息的全方位盘问,让我每天都处于暴走的边缘,一点就着。

我不喜欢这种自己,相信也没人喜欢这种我。

春节假期我过得很不自在,我甚至花了261元改签机票提前回京,家人朋友都很诧异,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儿不得不走,可只有我清楚,这种格格不入的分裂感,压抑的我喘不过气,多一天都不行,多一秒都得死,花多少钱逃都值。



01

顾客是讨厌的烦人精

满打满算回家待了小十天,在这期间,我刷新了2017年全年个人“撕逼”次数记录——和滴滴司机吵架、和修鞋店老板吵架,和派出所工作人员吵架未遂。

必须未遂。

最扎心一战,当属和修鞋店老板的那次嘶吼:

新买的包肩带太长,想去多打几个眼儿,一进门就跟老板叮嘱“您对着它原来的长度比例打哈”,他头也不抬轻声一应,两个“新鲜出炉”的洞眼已经刻在包带上了。

“两块!”他收起工具准备关门吃饭。

可当我重新将包带恢复原样时,那两个铆钉怎么都按不进新洞眼。

此时,我的愤怒值以每小时80迈的速度上头。

我给他看了肩带当时的窘境,他一时语塞,提议将包带另一端的铆钉卸下来一个,不就装进去了?!

真有才。

这位修鞋领域的行家、皮具界的最强大脑,在我提出反对后说出了让我的愤怒细胞发生连环追尾的一句话:

“就1块钱的东西你还想怎样?!”

…………

我苦笑后发出了一声歇斯底里的吼叫,吓得他够呛。

也把我自己吓着了。

不过,真TM爽!

多亏身旁有遇事冷静的万万,在我崩溃后和老板商量了一个补救办法。

就这样,这个我迄今为止拥有的最贵的包,肩带上从此多了四个洞眼。密集恐惧者慎入。

出来后我哭惨了。

不是心疼这包(是心碎),而是为什么我引以为傲的家乡变成这样了?

滴滴司机接单看到有行李后却拒载,一脸霸道、咄咄逼人;四星级酒店前台一个只顾数钱,一个忙着看手机,全然不顾前来办理入住的顾客……

在这里,顾客不是上帝,而是麻烦你的烦人精。

02

别问我工作,说了怕你尴尬

假期聚会不免聊到彼此的近况、生活,尽管我对开展一场场艰辛的尬聊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甚至在脑海里根据当地时下流行话题,在脑海里列了“尬聊话题清单”,以备在无话可说的时候能让自己掌握谈话主动权,使得交流双方得到应有的体面和尊重。

可总有人在我“中场休息”时问我一个世纪难题:

“你在北京工作都做啥?”

“emmm……知识付费”

“???”

“互联网公司”

“哦哦哦”

“……”

类似于这种“得做PPT才能给你讲透彻”的问题还有以下几个:

1、北京房子多少钱?(您说的是哪个区?)

2、你上班地方离住的远不远?(我觉得地铁40分钟挺近)

3、为什么放假了还要带电脑工作?(那你还真不懂互联网公司)

……

我说深了吧,你觉得我装X;我说浅了吧,你又不懂还觉得我拽术语糊你,依旧将我归结为:装X。

最后得出结论:“你瞧不起人。”



写在最后

回到北京的第一天我觉得心安,呼吸已经没有霾的空气,我闻到了阔别十日的自由,那种360°无死角的精神自由。

我自在、兴奋的快要晕过去了。

以前说,累了就回家。

现在是,一回家就累。

其实我很庆幸,庆幸自己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庆幸我能感受到一种割裂感,因为证明我还活着,证明我不是那锅温水里的青蛙,我撑起腿儿可以跳、可以跑、可以逃。

只是家乡逐渐少了它在精神上带给我的依靠,而离家、返乡,也只不过是在来回搬箱子罢了。

家的空间感已被弱化,对我而言,哪都可以是家,对于整个世界我都在漂泊,但这种漂泊却让我感到踏实,因为我能舒服的做自己。

对于北京,我是个没有口音的“外地X”,

对于家乡,我把自己活成了“外地人”。

但“外地人”这三个字,在我眼中已经没有任何地域歧视的含义,相反,这个词儿证明了一个人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我为把自己活成一个“世漂”而感到自豪。

而对于家乡的小城,我依然有深厚且不可替代感情,但请原谅曾属于你的我,羽翼渐丰,想要展翅翱翔。

Karamay,谢谢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自己活成外地人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