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娜今年三十一岁,外企高管,漂亮聪慧,顾家,孝顺公婆,对丈夫照顾有加,是他人眼里标准的好妻子。
但是她的丈夫最近却要和她离婚,理由是妻子太完美了,让他很有压力。
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有个好妻子不是人人都很羡慕吗?为什么他却要逃离,还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与我们想像的不同,爱的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
咋一看有些难以理解,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负罪感的,假如你一点负罪感也没有,而只有清白感,那其实是你将负罪感强加给他人了,而那个人恰好是你最亲密的人。
丽娜其实就是将自己的负罪感强加给了自己的丈夫,所以他才会想要和她结束这段婚姻。
从情感上来说,这种不计较得失的一味付出,并不是伟大,而是一种自恋。
她在这种畸形的付出中很享受,她的脑海中有这样一种逻辑:我不断地付出,以后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何种问题,我都没有错!
从这个角度分析,丽娜这类一味付出的老好人其实骨子里是很自私的,他们的付出并不是完全为了对方,而是为了消除心里的内疚感,满足自己的需要。
内疚感总归是让人不舒服的,所以很多人会尽力逃避内疚感,逃避内疚感的模式有两种。
禁欲模式
这类人为了避免他人向自己付出,就封闭自己,拒绝和他人建立关系。
关系是一切痛苦和幸福的主要来源,拒绝了关系,其实也就相当于拒绝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这类人虽然活着其实就等于自杀,他们的生命正在枯萎。
助人模式
这类人持有一个逻辑:与其欠你的情,不如让你欠我的情。
所以他们疯狂地对别人付出,疯狂地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仔细思考了一下我和老公的关系,有的时候自己竟然也在扮演这样的角色,想到有些不寒而栗。
比如之前怀孕的时候,看到抖音上有些丈夫给妻子水果剥好递到手里。我就把水果剥好递到老公手里,我记得当时老公和我说的一句话是:你别这样,你自己吃呗,你这样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当时一直以为自己很伟大,老公不知好歹。现在仔细回想,当时的我其实是对老公不够体贴的一种不满,所以反过来对他特别好,让他充满内疚感。
太可怕了,我正在将另一半越推越远呐!
其实,人性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为一点:如何看待需要。
作为凡人,每个人都会有需要,所以每个人心理都有一对矛盾想法:我有需要,需要是有罪的。
有些坏人看起来只有一个想法“我有需要”,在他们眼里,仿佛不认为需要有罪。
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将这种罪恶感转移出去了。
例如有些人特别喜欢欺负比他弱小的人,这种欺负的感觉让他很爽,同时他心里又会对自己的这种需要产生罪恶感,于是他们就越欺负越狠,然后对自己说:你们弱小,活该被欺负。
这种逻辑成功地将罪恶感转移出去了,他们非但不觉得自己罪不可赦,反而觉得是替天行道。
还有一些老好人总以圣人自居,觉得需要是有罪的,自己没有需要。然后无意识地将自己的需要转移到别人身上,通常转移到子女身上。
有些父母年轻的时候物资匮乏,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 ,成家之后有了孩子,他们就过度满足自己的孩子,将“需要是有罪的”这种负罪感转移到孩子身上,从而造成了子女的自私自利。
这其实就是自食其果。
在一段关系中,内疚的产生源于接受与付出的失衡,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 你该补偿对方了。我们要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及时补偿对方。同时,当对方觉察到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完成他的补偿。
如果我们一味扮演付出者的角色,其实就是就是拒绝对方对我们的补偿,从而让对方没有机会化解内心的内疚感,久而久之,这种积累已久的内疚感就会转化成愤怒,让他产生逃离的冲动。
内疚的产生其实就是在提醒你,你们之间的关系需要调整了,如果我们能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不断走向和谐。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你的另一半不给你补偿的机会,那么也不必太内疚,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清白,他的付出也一定为了满足他的需要。
无戒九十天训练营四期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