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联欣赏: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

金华山上对联很多,但入选《中华名联大观》的却只有一副,那就是古读书台的门联: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

名联欣赏: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名联欣赏: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亭台,指读书台,陈公读书堂或陈公学堂,本在现在的玉皇宫,它是陈子昂钻研坟典,博闻强记,三年苦学的地方。为避战乱,更好地保护这位雄才大略先贤的遗迹,乡人将读书台移于后山梧岗(烟墩岭)上,垒石为垣,修筑感遇厅(拾遗亭)、明远亭、问涪轩、迴廊等。

现存的读书台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清代重修的。整个建筑群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俯瞰涪江,远眺群峰,落霞鹜飞,美不胜收。读书台门额上的‘’古读书台‘’四个大字,碎瓷镶嵌,刚劲有力,据县志记载为清康熙五十一年县令唐麟翔所书。

名联欣赏: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匡山,江油大匡山,此代指李白。宋乾道六年匡山碑文记载:“本寺原是古迹,唐李白读书所在。”1981年大匡山遗址上的碑刻全部运至李白纪念馆保存。

名联欣赏: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工部,指杜工部,杜拾遗,杜甫。唐肃宗时,官左拾遗。为避安史之乱,他辞官入蜀。经友人严武推荐,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杜工部。晚年的杜甫,拄着拐杖,朝拜陈子昂读书台,写下《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和《陈拾遗故宅》两首五言长诗。“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感叹故宅终没,但诗留忠义,传之不朽,高度赞扬了陈子昂的诗风和人品。

据《射洪县志》记载,清末举人马天衢仰慕先贤,十易其稿,撰写‘’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流水对,令匠人凿刻于古读书台门侧。

流水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一一相对,而是上下相承相依,语序上有先后,不能颠倒。撰写这种对联难度很大,但马天衢的这副对联却巧妙形象而且准确地概括了陈子昂在唐代诗歌史的地位:陈子昂对唐诗的贡献不逊色于李白,杜甫晚年拄枝来读书台朝拜,并给予高度评价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副门联充分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匡山”代指李白,借“亭台”代指陈子昂,借“杖策”代指晚年,借“工部”代指杜甫;”落“、”后“二字的拟人修辞,”曾经“二字的时间揭示。这些都很好地再现了陈子昂、李白、杜甫、马天衢四人的关系。

门联从声律来说,对仗严格。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平仄平“,读起来和谐,朗朗上口。门联字体古朴,特色鲜明,书法虽不是上乘之作,但联语足可入名联之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读书台增色不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联欣赏: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