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14《财务思维课》读后感

由于最近在读《手财1》,想起来之前在“得到”蹭过的专栏课程——贾宁的财务思维课,于是便把工作日留言的作业交回给这个专栏。回头重新听一遍的过程,发现过去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能够听懂,也明白了手财中提到的,财务报表只能参考,因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远远大于财务报表中记录的资产”,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公司的整体情况。

梳理一下主要收获。课程三个大环节的设置,我理解与资产负债表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别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方面有关。

1、公司经营活动环节,有三个小概念算是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一是高负债并不等于高风险。2005年买第一套房时,借了十万,现在看起来根本不是事儿,但在购买力尚可的年代是一笔巨款,熊先生恨不得一夜白头,连我也认为“可能一辈子都还不完了”。耿耿于怀没有存到足够的钱一次性付清。十年后买第二套房的时候,哪怕手里有一部分现金可以多付首付,还是很坚定的选择了公积金贷款。虽然知道负债是有好处的,但不敢高负债,听完课程以后了解到,每个行业的负债率是不同的,并不是高负债的企业风险就大。对于个人也是如此,如果个人能力通过“负债”筹资而不断提升,那么负债率高一些,进步可能会更快,成长更迅速。

二是可持续的利润最可贵。以前断断续续看过一些投资书籍,知道ROE越高越好,于是去年开始定投基金时,会找晨星评级五星的基金,因为投资回报率高才有更好的收益。后来读了螺丝钉的书籍和公号内容,以及实操过程中收益的对比,才明白仅有持续的利润才能证明企业有又深又宽的“护城河”,仅凭一两年的收益情况判定,会出现偏差(晨星五星级的基金定投,在近一年后收益仍为-20%)。这也是老唐看财报之前,会先筛选掉上市不满5年企业的原因。

三是手里的钱并不是越多越好。把钱牢牢攥在手里更象是老年人的做法,或者象传说中的土财主一样,把钱埋在后山或者树根下。虽然会有一定积累,但更有可能损失大部分,即使能完整留给子孙后代,大概率也会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让辛辛苦苦赚到的钱购买力大幅缩水。因此,如果有长期不用的闲钱,更好的方式是通过各类投资渠道,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而不是都握在手里。同样十万元人民币,十年前跟现在相比,差的不仅是一套房子的距离……

2、融资与管理环节,学习到一些好方法。在企业上市制定定价策略时,属于重复博弈,与单次博弈所采取的策略完全不同,要给股东一些“红利”,使他们更有兴趣与企业共同走下去。我们对待工作也同样应该如此,不要认为反正某件事做完就可以不管,随便做成什么 样都可以,这也属于重复博弈,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更看重长远发展,就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时间久了才能有伯乐发现你“做一件事的态度,就是做一百件事的态度”,最终才会有巨大的收益。杜邦分析法则是把复杂的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大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判断在哪个方面获得提升。我们会遇到一些从未处理过的棘手事情,不知道从何下手处理,这时候就可以先把大问题分拆成小问题,然后各个击破,任何一方面问题的解决,都能带动整体提升。成本识别的专栏内容,让我明白看问题的角度,比如朋友圈里有些人看起来欣欣向荣的各种晒,其实背后或许是又佛又丧的生活方式,也或者那些默默无闻的朋友们,实际在收藏夹里正体验着天天向上的生活理念。

3、投资与分配环节。一直关注价值投资的我,终于在交了近二十年学费以后,初次体验了“用别人的错误赚钱”。可惜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四个月前市场先生发神经,让茅台出现错误定价,才有机会收入囊中,真希望市场先生再得一次流感才好,哈哈。至于分红,因为手头筹码比较少基本不关注,去年入手了一点点格力,据说公司分红比较持续,虽然分红多并一定是好项目,但近几年来看,拥有“核心技术”的董小姐,还是能把控住公司发展的文峰吧。

不管是读财报还是听专栏,重要是建立自己的投资逻辑。目前将“得到”的知识实践如下:找到认同的优秀公司,等到合理的价格,买入后开始呆坐,直至公司的价值观和经营策略看不懂,否则就一直当股东到底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3.14《财务思维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