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

《清平乐》开播到现在,两周了。

争议还蛮大的:

有人感叹正午阳光还是良心剧组,随便截屏就是壁纸,无论台词还是画面都很高级。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张图片

也有人,对故事节奏昏昏欲睡,被张开宙的慢劝退。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张图片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张图片

△导演张开宙因为喜欢拍慢悠悠的剧,已经被网友称为“人间褪黑素”

眼见《清平乐》从开分8.2一点点下跌到7.6(我估计张贵妃作妖这几集还能再跌点),然后热搜、收视波澜不惊,我就知道,这剧离大众心中的爆款、爽剧有一段距离了。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4张图片

△4月17日的收视《清平乐》收视还落在王凯另一部新剧《猎狐》后面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5张图片

△湖南卫视吧还有呼吁把《清平乐》重剪,放出狗血爱情线的

这怎么说呢?

一方面,《清平乐》确实有它爆不了的理由。

正如那些弃剧的人说的,原著《孤城闭》公主爱上宦官的故事线,明显更有戏剧性也更有看点,但现在却变成“宋仁宗的一生”做主线。

而宋仁宗在历史上,又不是康熙、雍正这类强势君主,传奇性本来就少,改成69集连续剧以后就更平淡,没有一点带感的宫斗、权谋,你让人磕啥?就看官家批阅劄子吗?(虽然冲王凯这颜值也是可以)

没爆着实是因为这切入口不是大部分人的兴趣点。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6张图片

△其实看王凯批阅69集劄子我也是可以看得下去

论收视,可以理解有人的不喜欢。

但另一方面,回到个人审美这边,我倒是挺欣赏《清平乐》的「不爽」。

我这么说,并不是吹嘘自己的审美比较好,比较高级(剧本身的素质的确也没有达到所谓“国剧良心”人人都得夸的水平),只是觉得《清平乐》挺特别的。

它的「不爽」,是“缺点”,也是“优点”。

爽剧看得开心,但套路也不少。

《清平乐》的「不爽」,恰恰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不符合观众对这些流行套路的期待。

「不爽」之谜1:

《清平乐》为什么要拍那么慢?

《清平乐》有什么不同?

这一点,就要从它被人诟病的“慢”说起。

为什么大家觉得《清平乐》慢,因为一开始就很多闲笔,有很多看似没有什么用的镜头,比如第一集讲少年宋仁宗知道自己身世以后,赶去永定陵见自己的生母李顺容。

原本这赶路的过程,可能就是一个黑屏过场就可以了,但是《清平乐》,却拍了宋仁宗夜出宫门受到阻拦。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7张图片

又拍了宋仁宗骑马穿过集市,差点不小心撞到路人的情节。

这些情节,对主线没有推动作用,为什么还要拍?

因为《清平乐》想展现的,并不只是发生在北宋的一个故事,还包括北宋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期下的风俗民情。

北宋到底是怎样的?和我们看得最多的清宫戏有什么区别?我相信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概念。

《清平乐》的这些闲笔,倒是给我们整明白了。(虽然不是是100%还原,但有历史学家验证过,总体还是符合的,具体请看@吴钩 微博)

比如,夜出宫门这段,是要映射北宋门禁制度是很严格的,一是和以后福康公主“夜叩宫门”事件相呼应,二是表明即便是皇室也要受到制度的约束。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8张图片

△21集的时候又再提了一下宋仁宗到点就要回宫的时候,在北宋,皇帝也不能逾越于制度之外。

而集市,则是为了反映北宋首都东京的繁荣。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9张图片

△像第一集宋仁宗骑马而过的这个镜头,就可以看出北宋当时的三个产业,急递铺是宋代快速军邮制,专门传递官方文;瓷,宋代有“五大名窑”,制瓷工业很繁荣;药,宋代熟药所,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店。

看似无关重要,但其实暗含信息量。

《清平乐》像这样烘托时代氛围的闲笔是很多的。

比如,剧里多次提到的清风楼名菜,符合《东京梦华录》里对北宋美食的记载。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0张图片

△晏殊请范仲淹吃饭,拿清风楼的美食诱惑他,羊羔酒正是东京的名酒。苏轼还把它写入诗里——“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二月三日点灯会客》)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1张图片

△韩琦也经常和同侪下馆子,他们吃的都是记录在《东京梦华录》里的名菜

剧里宋仁宗怀念生母李顺容的蜜饯,由于北宋加工技术的成熟,在当时确实是随处可见。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2张图片

宋朝的果品不仅有加工上的讲究,连在宴席中呈上的顺序,都有讲究。

现在我们在酒楼里吃饭,常常是吃完才上果盘,但在宋朝,通常是饭前先上果品。

难得的是,这个细节,在剧中韩琦与富弼吃饭时,居然得到了还原。当时韩琦还问了端果盘的小哥怎么看“太后要穿天子服祭祖”这件事。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3张图片

北宋夜市繁华,因为民间取消了夜禁制,所以才有了宋仁宗叫韩琦代他去瓦肆探听民情的情节。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4张图片

除了民风民俗的还原,看剧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北宋当时浓厚的文化氛围。

宋仁宗和范仲淹、韩琦在东京街市看到有人陶版印刷的卖书,讲的正是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5张图片

宋词原来是唱出来的,不是读出来的,也是看晏殊几次因为官职变动,直抒胸臆时才感受到。

当时写诗作词的可不只是文人,达官贵人喜欢附庸风雅。

欧阳修没有功名的时候,就有人看上了他的才气,还想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6张图片

烟花之地也流传着这些文人的“大作”。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7张图片

正是因为这一点一滴的闲笔,时而交融在主线剧情里,才让人得以窥见北宋生活的全貌。

这些闲笔,对节奏肯定是有影响的(当然这也是《清平乐》的处理技巧没有非常高明的原因,有些插入还是有断裂感),习惯开二倍速追剧的人,估计会很奇怪,为什么前一幕还在朝堂,下一幕就去了市井?

但如果没有这些铺垫,没有东京这些繁荣昌盛的画面,我们大概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宋仁宗在位的42年间,会出现那么多厉害的文人?为什么有历史学家说宋仁宗是被严重低估的皇帝?

△这大概是我看过最多市井画面的古装宫廷剧,看了《清平乐》真的能感受到北宋的繁华。

「不爽」之谜2:

宋仁宗为什么如此憋屈?

除了节奏“慢”,《清平乐》让人「不爽」的,还有男主宋仁宗赵祯:

出场受制于刘太后,太后死了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又要看朝臣脸色,连皇后也要被逼着娶,太憋屈了吧,感觉和我们以前看过的那些号令天下、威武霸气的皇帝都很不一样。

习惯看大男主/大女主戏的人,必定不太会喜欢《清平乐》的宋仁宗,但我能理解这剧为什么要拍这么一个“有点弱”的皇帝。

因为《清平乐》想说的,并不是只是宋仁宗一个人,而是他以及他背后的宋朝群像。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8张图片

这个看《清平乐》如何拍宋仁宗的人物关系就知道了。

母子关系。

有一段离奇的“狸猫换太子”身世做背景,赵祯和太后刘娥的关系要拍得爽并不难,比如把刘娥设定为反派、奸角,写赵祯如何反抗太后夺取实权就行。

但是《清平乐》没有这么做,在剧里,刘娥的形象是偏中性的,更接近史家对刘太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评价。

她是治国才能的,也有野心。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19张图片

但她又并非没有顾忌和克制。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0张图片

虽然刘娥执意要穿衮服祭祖,可目的并不是称帝,而是想试探赵祯对她的忠心以及在大限之前还自己一个心愿。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1张图片

她对赵祯的感情是复杂,一方面她有忌惮,担心赵祯掌权以后秋后算账对自己不利;但另一方面,她对赵祯也确实有养育二十多年的母子之情。

李顺容病逝的时候,刘娥起初不肯厚葬她,多少有点嫉妒之心:我养了你儿子20年,我就不信他敢为了你的葬礼跟我翻脸。

但是,当吕夷简指出要害——娘娘这样做是逼陛下恨你的时候,刘娥退让了。终究,她还是不想成为这个“儿子”心中的大恶人。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2张图片

而赵祯对刘娥也是如此。

他对这位摄政多年的“母后”,肯定是惧,是怕,是怒。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3张图片

但内心,又未必没有爱和敬。

这对母子最感人一幕,是刘娥薨逝后,赵祯独自一人回到大殿,坐上龙椅。

对着他旁边空空如也的座位,说道:

“大娘娘的意思呢?”

“大娘娘觉得如此,可行?”

……

是啊,做了“母子”那么多年,纵然里面夹杂着权势与利益,并不都是纯碎的,但两人相对这二十年里,难道又没有一丝一毫的真情实感吗?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4张图片

对太后刘娥,赵祯的感情是复杂的。

对后宫妃嫔,赵祯同样如此。

首先,我必须得说,《清平乐》的后宫戏目前来说写得不算好(这也是它这几天掉分的原因),曹皇后和张贵妃的人设都太玛丽苏化,一个像高贵白莲,一个像作精绿茶,“黑白”那么分明,难怪大家不喜欢看贵妃得宠。

不过,除掉夸张化的人设,我还是可以理解赵祯对皇后和张贵妃的感情。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5张图片

赵祯对皇后,是先有敬,再有爱。

皇后总是克制、得体、聪慧,在群臣眼里,这是最优秀、最合适的皇后。

而赵祯自己,也是一代明君,“贤后仁王”,不是很般配?

这是我们外人的想法,但赵祯自己,未必会喜欢一个和自己那么像的人。

毕竟人性是复杂的,对这套封建礼数,赵祯遵循了那么多年,多少会有逆反心理。

可皇后肯定不是那个会反抗的人,反而会回过头来管束赵祯不要做失德之事。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6张图片

△剧里说,赵祯对皇后的感情,和对太后是有些相似的,有点怕她,但也敬她爱她。

所以,赵祯只能把自己想要发泄的情绪,投放到张妼晗的身上。

舞女出身的张妼晗,没有那么多规矩礼教的束缚,是一个眼里只有他,为了他可以不管不顾的女子。

皇后是绝对做不到这般放肆。

大概就是因为这样,赵祯才会最如此宠溺张妼晗,她身上有他最羡慕的个性。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7张图片

追剧的时候,每当赵祯和张妼晗卿卿我我的时候,都会看到弹幕骂——太失望了,没想到仁君也是大猪蹄子,完全不会鉴婊。

没办法,磕CP又或者爱情是现代的产物,在古代后宫,帝王之爱就是如此的不讲道理。

其实《清平乐》已经做了美化,在历史上,宋仁宗对皇后更差,有一次他在皇后寝宫过夜,外面有侍卫造反,曹皇后临危不乱,组织宫人抓住刺客,护驾有功。

可宋仁宗最后奖励的却是张氏,“宫廷之变,美人张氏有扈跸功”,甚至还一度怀疑是皇后派的刺客。如果真按史实拍,宋仁宗估计早就被骂上热搜了。

△在后宫里找真爱,就像缘木求鱼,本来就没有的东西,哪来的糖呢?《清平乐》的后宫戏不受待见,就是卡在了史实和玛丽苏之间,不知道往哪边走。

而朝堂戏,也就是宋仁宗和朝臣的关系,是我觉得《清平乐》最好看的部分。

这部分过往一直都是除了正剧以外的古装剧比较少涉及的,即使要拍,也是权谋向,每个人都像有很大的一盘棋要下。

但《清平乐》的朝堂戏,则坦荡得多。

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宋背诵天团成员,是正直敢言,一心为社稷。

他们不惧怕任何人的权势,不仅可以弹劾宰相。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8张图片

还可以对皇上“废后”一事表达抗议而不怕被斩首。

这些人之间,也很直来直往,没有党派、没有站队,只有对事不对人。

就好像韩琦曾经联合王曾,揭发宰相吕夷简重用的官员贪赃枉法,致后者被贬官出京。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29张图片

可是,当京城遭遇地震,新的两府却拿不出有力的举措来平定灾情,连西夏的动乱也没有被重视。

这时,宋仁宗及群臣才发现,像范仲淹这样的清流领袖固然可贵,但像吕夷简这样圆熟老练的宰执之才,也是不可缺少的。

韩琦和晏殊等人,又建议皇上重新召回吕夷简。而吕夷简的劄子,又说了范仲淹的好话。

君子和而不同这一点,在《清平乐》的朝堂戏里真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啊。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0张图片

△北大历史系教授也说《清平乐》的朝堂戏拍得好,没有脸谱化这些历史名臣。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1张图片

而皇上在朝堂上,也不是一人独断。

他和群臣,是互相制衡的关系。

最经典一幕,是北宋和西夏的战争部署,宋仁宗原本想和太祖、先皇一样御驾亲征,群臣劝阻无用,只有晏殊的一番话,让他断了念头。

“当年太祖、太宗、先皇亲征之时,皆有皇嗣,而官家尚无子嗣,这权衡利弊之尺,自不可与先皇相同啊。”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2张图片

听到这番话的宋仁宗,是怎么想的?

他在群臣面前说:“朕任性糊涂,本末倒置,幸亏先生提点。”

可实际上内心真实的独白是:“十二年前,你将我带回这四方城中。如今,也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不让我恣意一回。你可真是大宋天子最好的先生,温和斯文地逼着我,在这里做一辈子的悬丝傀儡。”

他敬重这些耿直的朝臣,但同时,他也埋怨他们将他困在这里。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3张图片

在这三段关系中,无论是母子、后宫抑或朝堂关系中,都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没有极致的爱与恨。

所有感情都是混杂的,而宋仁宗则在这些错乱的关系中,不断被拉扯着,隐忍着、压抑着、憋屈着。

从感情观来说,你当然可以用现代的标准定性他是渣男,但如果所有人物都用如此简单粗暴和非黑即白的方式来划分,那我们还需要那么多反映不同年代的影视剧吗?

「不爽」之谜3:

《清平乐》到底想说什么?

因为人物情感暧昧不明,然后《清平乐》的剧情线又很繁杂,有后宫戏,又有朝堂戏,所以也有有人疑惑:

这戏到底是想讲什么?

之前有文章说《清平乐》是宋仁宗的大男主戏,但我觉得不是很准确,《清平乐》的主线虽然是“宋仁宗的一生”,可主题并不是大男主戏常见的「成长」或者「逆袭」。

而是和原著《孤城闭》有关的——“我们都困在这里了”。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4张图片

△原著《孤城闭》

剧里从一开始就埋下“困”的伏线。

第一集,少年赵祯为了寻得生母的蜜饯味道,去到梁家铺子找秘方,而那家店正是怀吉(就是《孤城闭》的男主,和公主相恋的宦官)以前的家。

原本,怀吉可以不进宫的,原本,他可以不和公主相遇的。

但是,正是因为赵祯的一时任性,要求宫中妃嫔都学这种药渍蜜饯的手艺,导致东京药材飞涨。

怀吉的家人因为买不起药材而家破人亡,怀吉也被舅母卖入宫中。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5张图片

这件事的后果,就是导致赵祯对自己的任性懊悔不已。

他在看到梁家纸钱的那一瞬间长大成人,意识到自己作为君王的责任,执国如执秤,从此把自己“困”在任君的面具下,不得逾越半步。

而怀吉也因为这件事,被困宫中,遇上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人。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6张图片

△小怀吉很可爱

公主线这边也是一样。

其实她就是宫中女性命运的映射。

公主的母亲,禾儿,是宋仁宗乳母的女儿,她原本可以离开宫中选择自由,但是却因为喜欢宋仁宗而自己困住了自己。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7张图片

其实曹丹姝又何尝不是。

以她的才能以及家世,完全可以闯一番事业。

但进入宫中做皇后,她就被道德礼仪、父权、皇权困住了,只能困在后宫中,困在一个无法一心一意爱她的男人身边,做他的贤后。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8张图片

而福康公主作为下一代人,也未能逃脱这个厄运。

她被父皇宋仁宗指婚给一个不爱的男人。

婚姻中得不到幸福,而她爱的怀吉,又没办法带她逃离,最终这个被困的姑娘,在32岁殒命。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39张图片

记得查资料的时候,看过关于福康公主最唏嘘的一句评价就是:

“如果她是男的,妥妥就是下一任皇帝,但性别不同,命运就如此悲惨。”

大概,这就是《清平乐》想说的故事。

东京的繁华,无法遮蔽个体的悲剧,即便是皇帝、公主,处于万人之上的阶级,在这封建制度下,依然无法逃脱被困的宿命。

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我们不想再重来的命运。

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_第40张图片

上面这些内容,这些台词,这些剧情,都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它的味道。

《清平乐》是一部无法轻易定义的剧,它会让人想起那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化繁荣时代,但同时,又会让人对那个时代下的人物命运感到无限唏嘘。

情感是绵延且复杂的,如果只是为了磕糖而来,自然是会对剧情的慢和闷感到不满。

当然,审美是很私人的,没有高低。

喜欢看爽剧没有错,爽剧也有它好看的地方。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允许影视市场上有更多不同的存在,而不应该清一色都用「甜不甜」或者「爆不爆」来作为衡量一部剧的标准。

有些讽刺的是,《清平乐》明明更精彩的是朝堂戏,可是宣传的时候,还是为了迎合市场主打帝后CP,最后导致货不对板,引发负面评价。

有时想想真悲哀,难道连创作者都对我们观众审美能力没信心了吗?为什么所有戏都要打上言情标签才敢做推广?

这问题的症结,到底是哪里?是观众,是创作者,还是这个无限恶性循环的流量市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必要每一部都拍成爽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