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文/神勇无敌小超超

梨花风起正清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清明,太阳黄经15°,气候爽朗清寒,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生长。在古老习俗中,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应在门口插上新发芽的杨枝柳条,郊外踏青,祭扫坟墓,告慰先人。

二十四节气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开始订立。到了汉代得以完全确立,它不仅是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比如我们儿时就耳熟能详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还有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正是时候。它更是古代贤人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爽明净之风吹动起泛黄的历史书卷,我仿佛都能嗅到新耕的泥土的芬芳,好像听到春燕啄新泥的呢喃,就像看到千百年前那些身着长衫的书生,身着短衫的劳动者的身影飞扬。

梨花风起正清明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二十四节气里,清明的意义往往显得更加厚重一些。应该说,它最富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祭扫坟墓,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踏青郊游,要让活的人充满希望。满树繁花,青草遍地。这恣肆烂漫的生机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宣示,也是死对生的一种延伸。

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仲春与暮春之交,绵山三面大火烧不灭那颗耿耿丹心。“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之推为这个节日增加了一份庄重肃穆。清风朗日,红日喷薄。这个节日总能提醒我们应该坚守一些东西。心如清澈止水,志如淡泊渔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依稀记得小时候,清明给我的印象就是夜晚路边星星火火的烧纸祭祀。腾燃的青烟伴随着跳跃的火苗映照着每一张肃穆沉思的脸庞。对于逝者的哀思在这个时候总是能漫上心头,过往的点滴仿佛都随着不断没入火焰的纸钱浮现眼前。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穿越阴阳界限,拉近时空距离总是提醒生者勇敢的生活下去,因为生者身上,有着逝者的全部记忆和希望。

梨花风起正清明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梨花风起正清明,万株杨柳属流莺。经过漫长的沉闷的冬天,我们需要释放自己,放下包袱,收拾好自己的心态,更加积极去生活。清明之后,我们依然行走在路上。要是缓缓向前行进 。我们就马匹悠懒,六根辔绳积满阴天 ; 要是匆匆向前行进 。我们就马匹婉转,长鞭飞扬 。不管怎样,都希望我们人心温柔,人生得意。一指灵犀弹过,一路繁花相送。

END 结尾彩蛋

我总是喜欢自己思考一些事,其实我觉得用瞎想更合适。我也不知道自己想什么。我喜欢一个人看着一朵花静静发呆,我喜欢在温暖的阳光下晒着,我喜欢被大风吹乱头发,我更喜欢和你交朋友,我想听你说话,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过去。欢迎各位简友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梨花风起正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