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医疗的思考-春假小结(一)

面向C端的互联网医疗大致可分3种切入路径:医疗内容;在线问诊;挂号平台。

医疗内容

医疗内容不同于其他行业,专业性及内容敏感度高。常被调侃的小编们,娱乐八卦可以满世界拼凑,医疗内容一来抄也未必懂,二则万一错了,误导的结果可能就不止是道歉了事。对团队来说,保证内容可信度与准确性的前提下,持续的专业医疗内容输出是非常高的门槛。业内内容标杆,丁香园之所以几无对手,靠得是十几年的专业医生论坛的积累,以及后续在医疗内容上的大规模投入。但这也是先有丁香园的品牌和内容积累,再有的其他。初创公司几个有丁香园的条件?

在医疗圈内没有品牌背书,没有庞大的内容团队,医疗内容就没办法做了?并不是。医疗领域最核心的资源是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书,但不意味着必须得有专业医生团队组成的内容团队。况且,好的医生未必有时间精力,甚至有足够的文字能力把专业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来。写作是门槛极高的创作方式。所以,大部分想通过内容切入医疗的团队,选择了向医学生征集内容稿件或由专科医生撰写专业初稿再由医学编辑改写成面向普通读者的分发版。但说到内容,并非只有文章一条路。专业知识降维,还可以通过视/音频访谈、视/音频专栏形式实现。

对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章的时代已经过去,图片及视频是更受欢迎的消费内容。而对医疗内容创作者而言,医生有传播知识或名利双收的动机,却未必人人擅长写科普文,但他们会看病,会讲症状。与其让医生憋一两周写一些干巴巴的专业内容,倒不如带上话题大纲,跟医生约半个小时、十几分钟,拍一条专业的临床问答,对医生来说时间成本低得多。有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背书,再加上后期制作对内容的扩充,是不错的知识降维的路径。而对内容消费者而言,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有专业医生的背书,即使视频制作粗糙点,医生一开始面对镜头不自然,都是可以接受的瑕疵。毕竟在医疗这件事上,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和医生/医院背书。

而对团队来讲,保持一支三到四人的医疗科普视频团队的开销,与维持庞大的医学编辑和外包内容的支出,在运营成本上有一定优势,同时解决了医疗内容输出最大难关:专业知识降维。


在线问诊

做在线问诊的公司不少,最核心的资源依然是医生。土豪如平安好医生招来几层楼的医生,干起了专职客服☺。而大部分平台都选择了跟医院医生合作,像春雨医生,医生利用碎片或者业余时间,通过平台接诊简单的问询。无论哪种模式都绕不开医疗诊断固有的门槛。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哪怕是通过视频,估计也没几个老中医敢瞎诊断。西医更不用说,没了诊查器械,几乎干不了活。在远程诊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前,在线问诊能处理的业务大概就头痛发热或者已确诊的长期疾病。头痛发热存在误诊的可能性。已确诊的长期病患,更愿意找回自己的主治医生。如果他的医生刚好在在线问诊平台自然方便,如果不在呢,重新找个医生吗?

现阶段与其在在线问诊上做投入,倒不如面向B端用户,迎合分级诊疗政策,为医院医生解决病患档案和随诊问题。


挂号平台

挂号业务是诸侯混战的主战场,鏖战十数载,却仍未有能盈利者。

挂号平台看似坐拥精准流量,却未必是有效流量。作为工具型入口的尴尬在于,用户使用平台产品最直接也是唯一的目的就是挂号,其他信息多数用户都选择性无视。因此寻常的广告露出方式,展示效果差。比较有效的用户触达方式,应结合病种或处方,对用户进行精准推送。

而另一方面对医院方来说,他们提供挂号接口给平台公司,是为了方便自己的病患,达成政绩需要。它可以接入,也可以不接入,在院方与平台的关系中,医院方是强势的。在院方视角,使用平台预约医院号源的用户,是医院的患者,而非平台的资源。因此在患者数据应用、运营动作落地上有诸多限制。

其实挂号平台与工具类的搜索引擎产品很相似。同样是入口产品,同样的工具属性。搜索引擎当前最大的收入来源是广告,即向B端收费。挂号平台B端收费的空间是存在的。想要精准病患群体的,最直接相关的公司无非辅助医疗机构、私立医院、月子中心、检验检测机构等。这些机构合作的可行性高,预期收益不错。但合作达成的前提是有效引流,而要有效引流,必然要对挂号流程进行改造。如果跟医院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或对接入平台的医院形象有连带影响,基本难以推进合作。

剩下比较可能的变现形式,保险合作、消费金融分成、医药销售。医药方面,因医药分家政策的推行,看似在平台上销售药品是很自然的选择;保险方面,看病的人少有保险公司承保,但病患对风险的敏感度高于常人,因此给家人购买保险的市场是存在的;而消费金融,对需要大额医疗费用周转的患者来讲,也极为便利。而以上三点,也都是在能有效触达用户的前提下。

解决了变现路径的问题,挂号平台更需要精细化运营。不同病种的病患治疗周期与关心的信息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病种用户的运营考核也应有所不同。挂号平台是否好用只有1个指标,重点病种用户治疗周期内的留存率。而用户的活跃也不能单纯的以日活或月活来评估。更有价值的应该是停留时间。单纯挂号的时间不长且基本恒定,用户愿意停留更长时间,则说明产品或运营提供了其他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提供者,是优质内容和社区。

针对病种的优质内容建设,不是朝夕可就。内容来源可以是合作获取、网络摘编、自制科普视频等。早期以填充内容为主,先有再优。从病患量大知识需求高的病种,逐步更新原创或合作的优质内容。不能等到一切具备再开始,永远都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边做边创造条件更合理。

病友交流社区建设,为平台病患提供给交流平台。疾病带来的最可怕的东西是惶恐。惶恐会让人更有倾诉交流了解的欲望。通过平台为同病种的用户交流提供便利。对用户粘性的提升,应该有较大帮助。


最后感慨下,C端不易为,但B端市场往往闷声发大财。

创业维艰。难的是在对抗各种焦虑的过程中,克制欲望,坚持正确的道路。祝还在坚守互联网医疗梦想的人们终能得偿所愿。

欢迎留言或私信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互联网医疗的思考-春假小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