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辉,焦点初级第43期坚持原创分享第446天(2018.11.22)
今天,我读到武志红老师的一篇文章,摘录保存吧!
比如,我们一直说到孩子学习没有动力这一块,武老师这样解读:教育,是相信孩子的动力,呵护它,并提供像容器一样的空间,帮助孩子形成一种感觉:
我的动力,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如不能实现,外界也是善意的,所以动力失败也是可以接受的。
为什么不能实现时,需要感知到外界是基本善意的?
因为,当动力失败时,且失败是一个恶意的力量击败了自己,那认输会导致巨大的羞耻感。
但是,当确认外界是基本善意时,向这个善意力量认输,就不会有羞耻感。
这种感觉形成后,孩子就自然有了一种韧劲,同时还伴随着适度的明智,知道该放弃时放弃。
糟糕的教育,都是在破坏孩子的动力。
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就是大人们太喜欢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孩子,教孩子怎么做。
这其实是父母在追求,让自己的动力在孩子身上实现,但孩子就会感知为压力。
所谓压力,很容易被孩子感知为,这是外在力量在恶意攻击自己。
当父母或老师,喜欢用威压或暴力方式逼迫孩子时,不管孩子意识上如何看父母,为父母做辩解,他们的内在都感知到,父母或老师是恶意力量。
这时,如果服从权威,孩子就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我被敌人打败了,我怎么这么弱小这么差劲!
所以,为了保护这种感觉——我的人生我说了算,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说“不”,例如拖延懒惰等被动攻击,就是常见的方式。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生理方面,不需要被父母训练,如果有,那对孩子都可以说是一种虐待。
父母需要做的,是相信孩子会找到他们自己的节奏。
人活着,都是为了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找到自己的路,释放自己的动力。
当真找到这种感觉时,他会充满热情,即充满动力去追逐他所热爱的,根本不用你去施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或者观察到孩子的这种感觉,即,当他们热爱起一件事的时候,他们恨不得把所有精力都贯注其中,他们会特别享受,特别专注,根本不需要训练和逼迫。
并且,当受到挫败时,他们是会有挫败感,但他们还是会有强大的动力,去克服这些挫败。
这种时候,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温尼科特提出的原则是,做一个“好的容器”,这包括三点:
1.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
2.孩子遇到了挫败时,给他支持和鼓励;
3.允许孩子的生命活力在容器内流动,而不是去阻断和破坏。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体验到,他的生命动力,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而不是逼孩子,让孩子去实现自己加在孩子身上的各种动力。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真掌握到的人,对父母对孩子都是一种巨大的祝福。
不能掌握的,还陷入在给孩子压力逻辑中的,就只好在痛苦的循环中循环,虽然也有可能会成功,但很难会享受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