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验证性偏差?

      大家先来看一则战国时期的故事: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译文】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丢斧子的人在上山的时候发现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前几天谢导在早课中提到“验证性偏差”。这个专业名词一直搁在脑海,无论看书还是看文章都会有意注意相关内容。当天只是粗略明白:一个人总是选择自己所认为的部分去相信和看见。经过几天的寻根究底,对“验证性偏差”略知一二。

    “验证性偏差”也叫“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上面这则故事从心里学角度看,就属于“验证性偏差”。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人处事常属于这种心态。斯奈德等人(M.Snyder,E.D.Tankel977)让一些男性被试在电话中与他们不相识的女人交谈,事先告知一些被试,与他们谈话的女人相貌很漂亮,告诉另一些被试与他谈话的女人相貌不好。研究者分析了被试对电话中女人谈话的评论,发现那些被告知很漂亮的女人的谈话被认为比那些不漂亮的女人的谈话热情得多、可爱得多。原因在于,男性被试与"漂亮"女性谈话时更热情也更可爱,对方便作出了相应的反应。其实,与他们谈话的女性未必真的漂亮,但男性被试关于漂亮女性行为的图式引导了她们作出与之相吻合的行为。

      记得之前有位学生W,认为H拿了别人的枪 ,二人一起把H拉到办公室,谈话确认不是亲眼所见后,W说看见H行为神秘,这样那样,用几种行为迹象来证明枪 是H拿的,最后还特别强调H之前有过哪些类似不良行为来证明自己所描述的正确,当问及“那把枪那么长,如果真的是H拿了,能藏得住吗?”另两位同学无言以对,直到现在才知道这是“验证性偏差”。

      生活中,我们有时觉得别人如何对自己不好,不公平……,其实绝大多数是大脑编出来的假象,眼睛刻意的为大脑编的假象寻求对应答案,是小我在作怪。

    希望给足自己安全感,能跳出“验证性偏差行为”的局限,不以“受害者”的身份来看待人与事,多启动内在评价机制,确认我是我世界里的王,不把快乐和价值感交给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验证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