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不只是一个旁观者

李宗盛的《新写的旧歌》拿了金曲奖的最佳作词,李宗盛距离我长大的年代确实太远,并不熟悉。第一次听,并不是我喜欢的曲风,但是我就这样静静单曲循环了一整个下午和晚上。

今天是我与父亲冷战整整两个月的日子。

期间经历了他对我的不满,某一天我对他长达4个小时的指责,我的反思,他的让步。

关于与父亲的关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沉甸甸的命题。而这个命题,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写了。

我对于父亲的形象学会的第一种详细的文字描述,来自于小学的作文选,在那些幼稚又略显老套的字里行间,父亲的形象好想永远是要伟岸如山一般,不苟言笑,但是那些小作文里面最后总是有这样一个转折,在某一天,看到了父亲花白的头发,看到了父亲半夜起来给自己盖被子,就这样一个瞬间,给了这些10岁孩子原谅自己父亲的理由。当然在我自己后来写作文的时候,我也经常套用这样的套路,老师们也总是纵容这样的美丽谎言,默许的给一个看起来还不低的分数。说真的,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父亲不在家时总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没有了他的管束,终于可以无拘无束的疯玩,开心都来不及的时候,怎么可能想到对和解和原谅这些屁事。

李宗盛活到这样的岁数,写出这样让人听了觉得心痛吃力的文字。

慢慢的长大,看到父母间的争吵,对我们选择的阻扰,对我们生活的漠不关心。这个时候,是与他战争的真正开始。

正好刚刚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里面弗莱迪·摩克瑞与父亲的关系,虽然着墨很少,但是依旧无法忽视。对话很少,但是可以看到父亲的期许在弗莱迪身上的重量。“Good thoughts, good words, good deeds”,父亲的要求从来不是没有听进去,只是标准有差。

与父亲的关系,为何总是这么难以把控,有的人说,因为觉得家里人是不会离开的,所以很多时候,变肆无忌惮。但是或许会不会因为,我们对于其他人没有那么多的要求,我们和朋友之所以是朋友,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的要求,一旦跨入亲密关系,甚至不用组成家庭,单是男女朋友关系中,多少争吵因为彼此未曾达到对方要求而起。这个人是共享了我们内心一个角落的人啊,人总是自私,我把你放进了我心里,纵是你在里面有了一方天地,那也是在我心里那一隅,若是你哪天过了那一条线,那便是伤心了。

在与父亲的关系里面,我们是他基因的剥离。我们不是放在他心里的人,我们本来就是他这个人的一部分。

我们不曾达到过他们的要求,他们也不曾像其他人的父亲那样出色,就这样在彼此的拉锯中,我们带着他的影子,慢慢长成了大人。

或许在某个瞬间,他也曾因为我们的一点小成就而自己暗暗扬起了嘴角,只是这一幕似乎永远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是不是一定要等到他随风而去的时候,我们才能学会和解。

还是现在,就可以试着学会去牵住他那个想伸却还没有伸过来的手。

我长大了,不是风筝了,我做了架飞机,可能还不结实,但是也让我去看看别的风景吧。

爸,谢谢你,也对不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知道你不只是一个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