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直在看《无声告白》这部小说,越看越觉得内心充满了紧张与不安:我们平时看到的孩子是他的内心真实写照吗?
故事从一个十六岁的中美混血少女莉迪亚忽然在普通的一天失踪开始。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中国移民的第二代,从小生长在美国,但是在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黄皮肤的华人在人群中总是显得与众不同,十分醒目,也因此处处受到排挤。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个漂亮自然又平凡的白人女孩,但充满梦想和野心,她渴望成为一名女医生,但是因为家庭和孩子,她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背弃了母亲的期望。
莉迪亚沉溺于湖水,当尸体被打捞上来时,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她的父母,她的哥哥和妹妹都陷落到崩溃的边缘。她的死,谁能负责呢?是自杀?还是他杀?
是期待杀死了她。来自父母的期待杀死了这个少女。她是父母最爱的孩子,得到了哥哥和妹妹从未享受过的关注和爱。但同时父母也对她寄予厚望,爸爸希望她能够融入人群,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和喜欢的人,总是关注她的交友情况,送她交友指南;在妈妈的眼里,她是一位天才,妈妈希望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不是像自己一样因为大四时怀孕中断了医生梦,成为家庭主妇,于是每天紧盯着她的功课,逼着她学这学那,连圣诞礼物都是关于女强人或生物医学的书籍。
莉迪亚深知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所以每当母亲带着期盼的眼神征求她参加某个课程的意见时,她总是说:“是的,好的,妈妈,我很喜欢!”当她发现自己和同学一个无意的接触就会让父亲快乐时,她开始每天假装给朋友打电话,实际上她没有一个朋友。后来,她的成绩越来越差,唯一懂她的哥哥也要离开家庭去上大学,所有这些都变成了她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假装一切都好”与真实生活之间巨大的反差,让她喘不过气来,并最终走上了绝路。
故事虽然发生在美国,但是这样的父母,不就在我们身边吗?
2.
《正面管教》一书认为,成年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取向,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控制为生活态度取向的母亲。
生活态度取向就是你通过什么方式能够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书中将生活态度取向分为四个主要类型:
安逸型父母总是会选择最没有压力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这类爸爸妈妈希望生活没有压力,怎么容易就怎么做。从优点来说,这类父母比较随和,很少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对孩子的要求很容易就做出让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安逸型的家长自己本身成就有限,效率也比较低下,对孩子的示范效果就比较欠缺,而且容易导致孩子我行我素、任性等。随着孩子接触社会越来越多,父母发现亲子关系越发变得不容易,家庭常常会陷于压力和不安之中。
控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的日程安排有标准化的流程并要求孩子严格遵守,他们只有把握住了局面,管控好了孩子和自己才会有安全感。他们很擅长于教给孩子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果断以及对规则和法律的尊重,但是由于对孩子过于严格以及控制过多的倾向,会招致孩子的反叛或抗拒,另一些孩子可能会以讨好来得到别人的爱,就比如《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
取悦型父母最怕的就是拒绝和争吵,他们很善于帮助孩子学会友善、体谅、互不侵犯的行为。他们也是和事佬,因为他们想让每个人都开心,他们善于妥协,并且经常会自愿帮助别人。但是当得不到回报时难免会心生怨恨,也会使孩子索求无度还不会感激你的付出。估计很多啃老族都是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力争优秀型父母对自己和孩子都期望过高,不喜欢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状态。常导致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高期待而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有些孩子会变成完美主义者,不能忍受失败,即使自己很成功了,也无法放松下来,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欣喜。
四种生活态度取向各有优缺点,没有哪种生活态度取向是好的或者是坏的。有趣的是,由每一种取向促成的行为往往造成与我们初衷相反的结果。比如说,一个试图取悦孩子的人可能讨不到好,因为这未必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想要安逸的人在当时避免了不舒服和压力,而将来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麻烦和压力;那些认为自己必须控制的人,往往会在孩子反叛时招致批评和羞辱;那些为了避免无意义而力争优秀的人,可能会让孩子把一生都耗在证明自己上。
3.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这往往决定了我们在面对问题时的思维和行为取向。了解我们的生活态度取向,并不是要给我们贴一个标签,用来评判自己,而是让我们对自己生活态度取向有一些了解,我们就能学会对自己的取向扬长避短。
安逸型的父母要认识到自己可能对孩子过于宽容。如果能让孩子在家庭会议中参与制定规则,建立日常惯例,设立目标,并且一起解决问题,他们就能更加有效。
控制型的父母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度控制,并且练习放手给孩子提供选择,问启发式问题,让孩子们更多的参与作出决策的技巧,他们就会更有效。
取悦型的家长如果不再只关注别人的需要,开始照顾到自己的需要,他们就会更有效。他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让自己快乐,并且要教给孩子们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共同解决问题,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觉和自己的要求。
力争优秀型的家长要抑制自己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尽力抛开自己对凡事都要求正确、并且最好的要求,尝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什么对孩子更重要。要知道,做事情正确的方法不只有一种,一定要确保将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传达给孩子,那么他们将会更有效。
无论哪种类型的父母,反思自己跟孩子相处的优点和缺点,发扬优点,尽力的去规避缺点,孩子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