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工】原来“原来”可以这么教

在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有一类这样的题目常常会被大家提起,也常常会引起一些争议。比如:从 树上飞走5只鸟,还剩3只,树上原来有几只?相信看到这道题目你一定会发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这种求原来是多少的题目,是在学生刚刚学完求还剩多少之后进行的教学的,受“还剩”、“剩下”、“飞走”、“游走”等的定势干扰,部分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用减法计算。如果是“5-3”的话,我们通过反问学生“原来是2只吗”,让孩子突然顿悟不用减法计算,那就只能用加法计算了;如果是“8-5”的话,我们也通过反问学生“8是哪里来的”,让学生不得不把减法算式中的“8”写到等号的右边,并告诉学生“8”是你自己算出来的,题目中没告诉你,算出的结果只能写在等号的后边。

试想,高年级要学方程了可怎么办?如此这般,似乎我们的反问总能让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让他们在做题目时看到求“原来”就用加法计算。但是,我们是否更深层次地考虑过,原来不仅是“原来”,还剩不仅是“还剩”,“拿走”不仅是“拿走”,它们和加法的含义有着怎样的密切的水乳交融的关系呢?


“原来”例题是这样的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8页例6的例题是这样呈现的。如下图。题目中有一幅图和三句话。这三句话是解决问题中最基本的结构。

【搬运工】原来“原来”可以这么教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浙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8页练习题中安排了一组“原来”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明白两个不同的“原来”的意思,一道题目中的“原来”已经知道了,一道题目中的“原来”是要求的问题,但两道题目都用加法计算,那么原来“原来”这个词并不能说明什么,还需要我们理解题意之后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搬运工】原来“原来”可以这么教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7页例3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加法是把两部分或几部分合起来的基础上安排的。在此之前的解决问题都是顺向思维的题目。

【搬运工】原来“原来”可以这么教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通过对这三个版本教材的例题、习题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安排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例题里,先讲再练,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逆向思维题目的认知水平;浙教版安排在20以内进位加法习题里,先练再讲,因为也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困难,所以教材给出了“+”这个运算符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苏教版则安排在了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例题里,逆向思维题目有意后置一段时间,也是考虑到学生对此类题目的可接受性。求“原来”确实是加法意义的一种延伸,它的两部分不是明摆着放在眼前的,而是需要学生在脑子里情境再现、回放、拼接、重组,需要教师的有效介入帮助学生完成对加法意义的完整的理解。

“原来”可以表演介入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搬运工】原来“原来”可以这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