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陷入“社交要高质量”的谬论?

在2018年,我们在接收一个新的信号:时间就是生命,不要虚度光阴。在经营好自己的朋友关系时,同时拒绝低质量的社交。

什么是低质量的社交?

低质量的社交是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却无法获得预期的高收益,产出的一个公式是:成本>收益。

由以上公式得出,现代人越来越喜欢高质量的社交,无非是觉得自己的成本支出大过收益,有很多收获并不来源于低质量的社交。而也正因为如此,时代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高质量的社交,避不开两个重要因素:对象和产生的内容;想要高质量的社交,社交对象必须是有价值感的人,社交所产生的内容还要富有价值。

如此看来,想产生一个高质量的社交还不是那么简单。而低质量的社交呢?不在乎时间地域对象和内容。

但是,低质量社交真的不好么?

在没有获得社交有低质量和高质量的概念时,过去的社交都是怎么处理的?

在这里,我们要为前文所提到的“收益”做一个诠释。在成本>收益的公式中,收益必定不是普通的情感收获,或者是切实的物品类,这里的价值是指你所得到的东西能否成就你自己。

我认为我的开智比较晚,到了2018年我的认知和脑容量才慢慢大起来,有了更高的进化空间。高质量的社交确实能给我带来很多价值,比如正是因为不断走出去,我的能力才会不断提升。也正是因为有了高质量的社交,我知道了自己的价值感是什么。

可是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没有这些概念时,也是那些低质量的社交给了我大量的基础铺垫。

20出头的年纪,正是爱美的时候,最喜欢和朋友约去逛街,喜欢买买买;

和闺蜜约着吐槽,去网吧开黑;

在网上大放厥词,顺便和陌生网友聊得天昏地暗;

承受异地恋带来的痛苦,每天都聊到深夜;

.....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远远没有“社交要高质”的概念,但是我们就没有获得价值么?或者说成本<收益时,我们就不快乐了么?

其实无论是低质或高质社交,我们首先要有“先人后事”思维。“先人后事”思维是指,我们需要先看对象是谁,再来看要做什么事情。对象是对的,做什么,都是有价值的。不一味评判,也不一位吸收来自别人的观念。

先人后事思维提倡的是对象,而非所产生的内容本身。在“先人”这个基础上,已经极大部分为我们筛选出了合理的社交范畴。

如何做到“先人”?

在时间的作用下,往往还停留在我们记忆的那些 人,一定还是对的人。比如十几年的闺蜜情,异地恋了两三年的爱人,社会上结交的好友,优秀的榜样。这些沉淀与积累,给你带来了不同种类的“价值感”。你身上的幸福、快乐和成长大多与他们有关。

提倡先人后事思维,是为了不让我们一味追求“高质量”社交,追求“有价值感”的产出。不是完全拒绝,但也不是完全肯定。

在“社交”这件事情上,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毕竟每个人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这项本领。知道和谁玩,知道怎么玩。

一个人成长的速度很慢,但一群人就是在奔跑。

社交,不需要功利性地追求高质。在你成长的路上,在你不断变得优秀的同时,有些东西是自然而然的。好比,一个人很优秀,那身边的人也差不多哪去。

你喜欢读书写作,那你身边的人一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同你一样,喜欢阅读写作。

你喜欢打游戏,你身边的人一定也有很多喜欢玩游戏的人;

你喜欢运动健身爬山,那你身边的人一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你会和你有同频需求的人携手前进。而这也是“吸引力法则”所提到的重要观点,你是谁,才会吸引谁。

先人后事思维,让我们避免了社交是追求高质还是低质的困惑。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对的人,做对的事。无论是社交追求高质的观点,还是先人后事思维,最核心的点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本身。我们吸引了谁,我们身边的人是谁,我们的谈资又是什么。

所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避免陷入“社交要高质量”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