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触动

情感的触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也发现,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命题:“怎样才能成为xxx的人?如何才能提高xxx?怎样才能成为xxx的高手?...”。想要寻求改变的人不在少数,然而真正的改变却很是鲜见。这一点甚至不用统计数字来说明,我想想自己的过往大概都能有点感受:多少次新年计划来年继续计划,多少次壮志凌云最后还在地上盘旋。

大多数人都有自我改变和发展的需求,然而在尝试之后仍要面对这样的焦虑:想要做出改变的想法和迟迟不能实现改变之间的内心冲突。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呢?因为我们的旧经验根深蒂固。旧经验为什么会那么牢固呢?这是因为一个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心理舒适区。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人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它的本质是帮助人消除内心的焦虑感,当我们面对未知和困难的时候,习惯于沿用已有的旧经验去应对,以使我们免于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而且越是感觉受到威胁,越是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通常我们会觉得,理性会明确地告诉我们去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但现实中的很多行为却是在不知不觉中由感性和直觉所控制。我们的感性就好比一头大象,这头大象的特点是「力气大,受经验的支配,受情感的激发」。而我们的理性就好比一个骑象人,骑象的方式如果不顺合大象的特性,那这头大象将很难被骑象人驾驭。

打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按熟悉的方式处理问题带来的控制感,都成为大象经验的一部分。而心理舒适区本质就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心理舒适区」这个词,平时我们常说,可究竟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呢?你可能会想,“舒适区”指的就是舒适的环境嘛,不完全是。

心理舒适区不一定意味着舒适。我们都认同外面的环境要比监狱里舒适。可是你看肖申克救赎中的老布,50年的牢狱生活几乎是人的一生。当他获知自己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离开之后无法适应选择了自杀。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很艰难,但这是老布的心理舒适区,因为他熟悉。

心理舒适区也不意味着熟悉的环境。我们有时候遇到瓶颈,想换个环境,寻求有所改变,以为跳出了目前的舒适,希望能有所改变,离开熟悉的环境,换个环境「重新开始」,但这种改变到头来可能发现没什么变化,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瓶颈和痛苦。这正是因为真正的心理舒适区指的是我们所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环境再变,但我们并未走出与它之间熟悉的应对方式。

走出心理舒适区是能走出熟悉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是我们面对事情时候行为和情感的反应和对付方式,向内说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

知道了真正的改变究竟难在哪里,我们理可以尝试着想一些办法去应对它:

大象喜欢固守它既有的经验,但我们需要见缝插针地引入新的经验,这一点最好是「小步子」进行,让大象一点点逐渐地体验到新经验带来的愉快感,它才能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记忆中。

并且如果能在环境中营造有利于改变的场景氛围,经常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特定的事情,慢慢形成一个「环境场」,让往后的行为成为习惯。比如在家里有一个特定的读书的环境,你每次到了那里就想启动学习的模式,或者有一个专门用于工作的电脑,从不会用这台电脑打游戏,让它有工作的符号和仪式。再比如,在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当中尽可能去使用射灯。这种仪式感的建立可以让你的注意力稍微集中一点,因为其它的环境都是黑的。有点像舞台的那种感觉,你把自己放在舞台上应该会比坐在观众席里更专注一些。这些建议听起来挺虚的,但请注意这可能是理性的骑象人觉得虚,「大象可不这么想」。

当我们固守一个行为迈不开步子时,可能是内心存在一个假设:如果我改变了我那样做会怎么怎么样……而这个假设不一定真的存在,所以这时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那些跟你的目标相反的行为,带给你的好处是什么?第二,如果你做不一样的行为,你最担心别人会怎么对你?第三,为什么阻碍改变的行为,所带来的好处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些好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这些方法你不妨思考下看是否对你有用。最后有一点我们不应该忘记:那头大象是受「情感」支配的,它极其感性。说再多的道理,很可能无济于事,就好比这篇文章也许看了会觉得:道理我都懂。这句话说出来的同时意味着大象并没有被触动。或许它爱听故事呢。

情感的触动,才能引发真正的改变。这也是最触动我的一点。强制和驱赶能使它前行,但带着内疚自责,带着怕,带着痛苦的前行都不能久亦。只有爱,才能驱动内心的大象,让它心甘情愿,为你奔赴。

Changes, require emotion touched.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感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