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本读经学堂“听读法”之 董可贤:学生在听读学习中的四种角色

本文所论述的,是指学生在听读中,学生与读经机的关系,以读经机作为参照物,学生有四种角色,现分别论述之。

一、“旁听生”或“听众”的角色。

本角色是最初级的角色,学生的表现就是只听而不张嘴跟读。

原因或是因为刚刚接触一部经典,听不清,或因年龄幼小,能力不足(不是听的能力不足,而是跟读表达的能力不足),或因不专心,走神,或因听得太投入,太专注而忘记了张嘴跟读(或许在心里默默跟读)。以上原因都会导致学生只听而不读。对于此类,带班老师要能够分辨学生是什么原因而不跟读。

对于年龄幼小,能力不足,太投入的,就任其如此即可。对于走神的,则要及时予以提醒与帮助,对于听不清的,可鼓励其能跟读多少就跟读多少,随着遍数的增加,就越来越能听清而张嘴跟读了。

二、“学生”的角色

此阶段为初学者的角色,即读经机是老师,学生要乖乖地做读经机的“学生”。

刚开一本新经典,学生对经典不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读经机读,听一句就张嘴跟读一句。

在此阶段,老师要时常关注学生在跟读过程中时否吐字清晰,不可含糊,不可偷懒,不可急切,要指导学生完全模仿读经机这个老师的发音,语速及腔调,尽量做到一致。

当然,刚开始跟读,可能不能完整地跟读每一句话,老师要要求学生尽量跟读,能听清几个字,就跟读几个字,能跟读半句话就跟读半句话,对于特别长的句子,如果全部出声跟读,会影响下一句读经机的声音,那就前面的文句出声跟读,后面的在心里默默跟读。同时,随着学生对经典的熟悉,要鼓励并要求学生向再高一层级别的角色转换。

三、“同学”的角色

此阶段是指学生已经对经典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可以与读经机一齐齐读了,即是与读经机同时读出经典的句子,做读经的“同学”。

老师要随时监督指导学生保持与音频同样的发音,同样的语速及腔调。

对于不能整本齐读的,也要鼓励并要求其凡是能齐读的文句,一定要齐读,遇到确实不能齐读的文句,就跟着读经机读,但是只要下一句可以齐读的,立即再与读经机一齐齐读。读经机语速很慢,是完全可以跟得上的。

老师要时常关注学生,对于已经可以做“同学”的,不可以再只是跟着读经机读,做“学生”,因为如果文句已经熟悉,而依然只是跟读,则容易只过嘴,不过心,学生会因此偷懒懈怠,或因为不用心而昏昏欲睡,或杂念纷飞,老师要要求学生与读经机齐读,并鼓励学生向更高角色--“老师”转换。

四、老师的角色

此阶段的学生,对经典已经很熟悉了,就要做读经机的“老师”了。

学生先于读经机里的音频读出经典的句子,即,学生要在读经机之前把下一句说出来。

就好像是学生是读经机的“老师”,学生在带读经机读书一样。

学生在全神贯注地背出经典,读经机这时就是最好的检查老师,如果学生背错了,立即就会发觉,因为读经机没有跟他读。当学生全本都可以带读,而且不会出错的时候,就可以录像包本了。

当然,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可能只是部分能够带读,对于不能带读的文句,就要和读经机做“同学”,就是齐读。更加不熟的个别文句,就再做读经机的“学生”,跟着读经机读,但是遇到能背的,要立即再来带读。这样角色不断转换,学生要随时提醒自己做“老师”,这样随着对经典的熟悉,能带读的文句越来越多,当“老师”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一直这样全神贯注,直到能够整本带读为止。经典就在不知不觉中会背了,学生会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兴趣,读经成为最好玩,最有趣的事,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随时在进步,随时在成长,进入喜悦读经的良性循环。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多鼓励,多指导。

以上做读经机的“学生”、做“同学”,做“老师”的三个角色,学生是随时转变的。

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程度,经常到学生身边,侧耳倾听学生在担任什么角色,及时给予提醒,调整,要鼓励学生升级到更高的角色,对于能够做高一级的角色而偷懒不做的,要给予惩戒。如此,则学生之进步自是日新月异。 (文:董可贤201811.10)

备注:凡本自媒体转发的读经圈内老师文章所获赞赏,均捐给文礼基金。每年12月31日累计捐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包本读经学堂“听读法”之 董可贤:学生在听读学习中的四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