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闲聊

喜欢读书和爱好钓鱼差不多吧?有此好者,临渊垂钓,要的是那份享受悠然时光的心境,至于钓不钓得到,能钓到什么鱼或者钓到多少,不会太计较吧?

因为喜欢读书,所以从不挑剔。可是,站在图书馆或书店里时,常有身处浩瀚大海、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每一滴水似乎都是一样的形状和色彩,只能凭直觉捕捉到其中的一滴。时间久了,发现自己的直觉就像一台探测仪,总能够精确地扫描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每得到一本梦寐以求的书,得意得就像一只循着气味找到目标后拿到奖赏的警犬。

一天,偶然看到一篇记者与作家浮石的访谈,恰好当时正在看浮石“青红皂白”系列小说中的《红袖》。从访谈中第一次看到《青瓷》这本书的名字。第二天,迫不及待地跑到图书馆借来看,原来竟是自己顶顶不感兴趣的那类题材,可看进去才发现,自以为博览群书的我,不过是井底蛙的格局——因为器小,所以容易漫溢。那本书让我知道了:小资情调的作品偏于造作狭隘;农村题材的作品偏于单一老套;市民小说偏于艳俗肤浅,学者小说偏于晦涩难懂;官场小说离自己太远,爱情小说又过于理想化......原来自己沉迷其中的,大多不过是些缺乏远景视点、辽阔视野的作品,《青瓷》《红袖》似乎比那类东西更有魅力,它们至少让我看到一部分从来不曾看到过的事情的本质,有些现象,一直就摆在那里,我们却看不到。

这件事不过是个人的一种内心经历,别人不知道你的世界里发生过什么,但对于我自己的触动真的是很大,仿佛忽然间看到一个孤陋寡闻的自己,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一个只知看手里的书却不去思考为什么读书的人。举这件事做例子,是想说,读书对于我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接着说说闲聊这个话题。一直不喜欢网上聊天,也难得和生活圈子里的人摆几句八卦。通常参与众人聊天时,三言两语,发表一星半点个人言论,然后速速找借口撤离“论坛”,犹如逃离战场。同事在一起,群体性的聊天话题一展开,永远是呈放射形的,一发而不可收。聊到最后,没人知道话题因何处发,也不知因何而止。

这样的闲聊,千头万绪,千奇百怪,犹如听花边新闻;一对一的两个人时,聊的内容比较有限,关系很好的,话题就比较私密,关系平平的,对任何事都泛泛而论,一掠而过,不会就某个话题进行深入探究。说到这里,忽然联想到异性之间的闲聊,居然没一点体验。就事论事,谈完事就结束的经历是有的,可是,和一个不熟悉的异性在不属于公众场所的环境中闲聊,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会是什么样的体验呢?于是发觉,我的与人交往,像我的读书一样,范围狭窄,内容有限,经验枯竭。

渐渐还发现,闲聊也是需要激情的。和有的人说话,根本无需用脑子,随口答言,没有主题,不讲方式,鸡毛蒜皮,鸡零狗碎,你说什么也没人介意;而和另一些人聊天,你要不停地转脑子,想找出适当的话、贴切的词去应对,一边担心跟不上对方的节奏,一边又怕言语粗俗惹人嗤笑。个人感觉,聊天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交谈双方都迫不及待地抢着表达,发言常常撞车,话头时时被抢,即便只有两个人,只是围绕一个话题,也会聊得热火朝天,让隔壁人听了以为在开辩论会。这种时候,没有演说的激情,没有坦陈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一定达不到这种境界。和一个人面对面坐着,挖空心思也找不着话题时,那种滋味其实比孤独更难受。

因为很少参与聊天,也就很难发现和自己聊得来的对象,谈话没有对手,更容易失去说话的兴趣,类推下去,闲聊这种现象几乎要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某一天躺在床上反省,发现自己已经很久不曾连续说过几句话了,连三言两语都省去了,甚至一天只说几个字。心想:长此以往,不会患自闭症吧?不会是患了痴呆症了吧?不会......

这时候,读书这件事,就出来拯救我了。我宽慰自己:读书,不就是和很多陌生人交谈嘛!瞧,大家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了解,你甚至都不用见到本人,就对他的一切了如指掌。看书,就好比作家和你聊天,好比书中人物和你聊天,好比你把自己作为书中的一个人物,正在和另一个人物聊天。每天有这么多时间用于和人闲聊,还担心得什么痴呆症?

发现自己还没失去自我慰藉的能力,还不算太糟吧?

最后分享一个发现:通常读书多的人很会聊天却不爱聊天,爱说话擅长聊天的人几乎不读书,这种人无需读纸质书,他们只读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与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