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

刘双鹤,焦点解决讲一,高一,心理咨询师,成长分享第1251天,(2019.8.2星期五)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对“伪科学”缺乏免疫力的人有一个优点——虚怀若谷,特别容易相信一个东西,而且平时他们会比较nice。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对伪科学和伪科学思维没有免疫力呢?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科学素养。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素养呢?我们通常说科学有两个工具,数理工具和实验工具,或者抽象一点儿地说,一个与逻辑有关,一个与证据有关。


我们提出的一个命题在没有经过逻辑和实验验证之前,就是一个猜想,而你首先要看这个命题所陈述的事实是否符合数理和逻辑的规则。


比如有个朋友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句话:


洗车是祈雨的最有效手段。

我知道他发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刚洗了车就下雨了,而且他之所以这样说,肯定不是因为这一次洗了车就下雨,而可能是经历过两次、三次、五次……这样的事情。“一洗车就下雨”是一个典型的伪科学命题。


但为什么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而且还坚信呢?是因为逻辑上和证据上都有漏洞。我们可以问他“这一年你洗过多少次车”,他一定说不上来,因为他的证据本身就有问题,等你再问他“你洗了车以后不下雨的次数是多少呢”,他就更回答不上来了。


而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洗了车不下雨,你是毫无感觉的;洗完车就下雨,你就会很痛苦,会在记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等又出现第二次这种情况时,你就会强化这个判断,第三次、第四次出现的时候,你就坚信不疑了。但同样的,完全有可能10次、20次洗了车不下雨,这样的记忆是被我们自动忽略的——无论在逻辑还是证据上,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


“伪科学”不一定是以科学的形态写本书,写一篇文章,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你浑然不知地违反逻辑和证据,并且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得出结论。


我们讲过“奥卡姆的剃刀”,其实还有一个概念——“奥卡姆的扫帚”。就是当你要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你会把对你有利的证据呈现出来,而把对你不利的证据用一把扫帚悄悄扫到角落里。我们有些时候是有意识地用这把扫帚,但更多时候,我们都是无意识地用这把扫帚,把不利证据都给扫到角落里去了。


大家可能还体会过一种现象,比如你突然想到好久没联系的某人,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人,然后早上想的,下午他就给你打电话了——你觉得很神奇,马上得出一个结论:心灵感应!


如果你有反省的愿望和能力的话,我首先要问你,“你一天出现过多少个念头?想到过多少相干不相干的新朋老友?”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我们一天有6万个念头,想到的相干不相干的人名数量每天可能超过100个。所以,如果你忽然想到的这个人不打来电话,你根本不知道你想起过他,而当他打了电话,你就会突然记起来早晨想起过他,并且得出结论,“人与人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


这也是一种“伪科学”思维,所以,既想保持开放性,又要避免头脑受到各种伪科学病毒的入侵,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保持开放”,同时要知道世界上有纸和笔。利用逻辑学、数学,包括统计学对命题进行

2019-08-0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验证的同时,你要想到支撑你的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和足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