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一句话:雕塑引导者并不是将主角带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是带领主角沿着他们自身的探索和成长之旅一路前行,依赖自己的直觉而不是依赖事实。
在我们10月27-28日2天的督导课程,我最心迷的是28日下午的雕塑画面,在其中旖旎回味。我作为一名忠诚的记录者,尽力把它记录下来。
背景:T(咨询师)的案例报告,家庭成员有爸爸妈妈和孩子,母亲家族系统中关系连接很完美,外公外婆和姨妈等与P(来访者)的相处都很好。母亲是极力支持患抑郁的孩子来做咨询,而父亲是反对排斥,同时也可以支付金钱。
雕塑中角色有: P (站立)
P的内在 (蹲下来)
妈妈 (讨好)
爸爸(站在椅子指责)
家族系统 (站在椅子上指责。老师说过,过度亲密也一样被关注,姿态是指责)
咨询师T(面对P站着)
咨询师的家族系统(站立)
雕塑中有7个角色,按照时间线来进行。
关键点:1. 第一次转化 P想有连接和T,T也凑近P,似乎2个人之间会有一份完美的连接的时候,这个是我当下的一个期待的时刻。陈老师恰好在添加了一个步骤,让P转身先和内在的连接,让内在的自己从一个蹲着的姿势,慢慢站起来可以用眼神和P接触。老师再引导T站在P的身后,体现一份支持的力量,同时也是一份联结和看到。慢慢P转身,回到面对T的位置,而身后的内在保持站立的姿态。
欣赏咨询师:抑郁在人格本身就是一份自我攻击。听咨询师报告案例的时候,确实她在这个个案的工作上做了很多的努力,技术用画家庭图、催眠、代理表情等,让来访者慢慢的和内在的自己有一份合适的自我价值评定和评估。培养来访者的内在对自己敏感性注意能力、共情能力、建立关系能力、建设性方式处理激烈的社交性困难关系的能力等四种能力。这个点是给到咨询师的一份欣赏和肯定。
反思:陈老师主动的让内在的价值得到伸展和部分复原,给到P的体验性更充分,从求生存的应对,转化到同自己连接,同时引导T的跟随,完全以P为中心。如果被动跟随的情况是让P和T就联结在一起,而忽视了内在,那么这个内在就这样的蹲着,没有起身的机会。这个点让我感悟到引导的魅力。
2. 接纳 邀请父亲放下指责,来和母亲的连接,被母亲的拒绝,母亲呈现出来瘫软无力,不能够站起来有支持力量。父亲只有再次回到指责的姿态。在这个点上,陈老师没有太多时间停留和添加。
反思:家庭系统本身就是一份资源,而陈老师未调动这个资源,也许是接纳、允许目前的状态?或者是让咨询师看到这个点,有加以调动了家庭资源吗?或者这个家庭目前的资源未利用?注意这个雕塑是为咨询师而做的,而不是为来访者做的。
3. 第二次转化 随着P进入新的学校,出现了问题反复,此时T有份焦虑和不安。场上的动力出现凝滞。陈老师引入了T的家庭资源,一致性沟通和连接姿态,从身后给到支持。让T可以重新来看待和P的距离和未来,同时允许P是退缩紧张不安。
反思:我看到我也有不安,如何来让这个雕塑收场,如何帮助到转化。一步步看到陈老师做到了,陈老师是非常有创意、善用直觉的、主动、和谐一致的,她用了这一次督导课堂中的资源,帮助到咨询师的成长和自我保健。从我的原生家庭中我获得什么样的力量和资源?我如何能够聚焦在来访者的长处而非他们的遗憾?评价来访者可以有更宽泛的标准来看待成长,不仅仅是成绩的上升还可以是其他,如做到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互动,还可以坚持去上学。
我的笔记 第一,做雕塑的步骤,分为9个步骤:
首先明星选家人;把家人各自位置(心理位置或应对姿态)安排;访谈(首先从情绪涌出来那个人开始);从每个人的冰山访谈;呈现理想画面;回到最初画面;询问明星,要达到理想画面,首先她要做什么改变;一步一步落实,回到理想画面;在理想画面时冥想,夯实。
第二,雕塑的功能体现了萨提亚5个基本要素:体验性、系统性、以正面为导向、聚焦在改变、运用自己等。
同时我也思考,萨提亚模式的雕塑,在记录过程中很难以传神的表达出来。课堂上陈老师也整理了雕塑的步骤,我体会到是一个不易传授、不易整合和实施的复杂过程。老师可以教一个人如何运用这个过程,但老师却教不了我如何能有创造性,以及如何将身为治疗师的创造性融合进入这个过程。还是要回到,个人要敢于尝试,有创意的将适合个人风格的许多不同治疗理念整合到一起,才会有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雕塑的丰富性。
谢谢陈老师和伙伴们!当老师把这个雕塑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用我的眼睛来解读这个神奇的雕塑,陈老师的教学意义所在。
2018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