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笔者的煎熬

        笔者无疆,一个作者在任何领域都是存在的,他可以是一位白领、一个农民、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位驻唱、一个旅行人……思者无域无界,艺术源于生活。

        笔者,正如蒋方舟在书中所说:“他有权力保持自己的遗世独立,同时他也必须和所生活的时代有某种同频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来自于意识形态的召唤,不是对苦难者的代言,不是推翻现有政权的野心,而是倾听自己良知觉醒的声音,诚实地把它记录下来。”

        所以,学会了坚持才知道何为“穷词”,创造是件很苦恼的事,生活不是随时产生灵感,有时候至少再看过不下于十篇文章之后才可能将其中与现实结合找到灵感的切入口,要想创作出值得品味的作品,必然是发自肺腑的想法,在如今这样高速信息的时代,保持本心,方得始终。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及时阅读的习惯,上次好像还停留在《SEVENELEVEN》便利店的品牌故事,真想将整本书塞进肚子里,而不至于当她是短文一样慢慢细嚼。

      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大多数写散文的笔者感性多于理性,会发现生活里别人关注不到的细节感受、角落情感,可常常下笔艰难,半小时想出的一句话却反复删减修正为的就是想达到更好的承上启下,所以觉得思考的日子可真是煎熬,而这样的行为也不都被周围理解吧!却只有自个知道,我们在寻找的是另一个别人感受不到的空间,情感得以挥洒,空缺得以填充,想让每天的早九晚九都可以丰满起来。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文字也一样,可怕的是当你身临其境时,感情将久久不能释怀,如果文字轻快会很放松,如果文字安静那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又得要感悟生活了。当然,不是所有笔者都是个有故事的人,我们可以是故事的创造者也可以是故事的搬运工,但我好像很少去记录叙事,而更多的是发表言论和感悟,所以我确实不太会写记叙文,也不清楚如何才能将记叙文表达的生动优美,所以只能缩减版的引用了。然,下笔的时候最烦的大概是想充实精神的时候找不到灵感、找到灵感的时候又不知道为什么当下要去做,从未有灵感溢出来的感觉,因为刚发芽就被挖出来按在电脑里了。

      每一个笔者写着写着都希望扩大写作面,尝试更多文体,“诗”是个看上去简单却处处机关的产物,情感首位呼应、结构排版、尾字押韵、或藏头或藏身,这玩意还需深度研究不能草草下笔,我想我们都曾梦想哪一天会否成为作者中的一员,虽然当下是遥远的,但梦想总不会一辈子只是梦想而已,决定不了其他,决定自个的行为还是可行的。

      《作者》这类题材原本都是那些作家记录的,行云流水的文字那是帅得很,遇到这种主题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些难为了,不过,菜鸟式的文字也是有优势的,接地气总是不为过,并且我也愿意尝试不同,希望好的文字都向我砸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笔者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