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做对了,“别人家的孩子”你也可以有

                          1

又到了一年的开学季,休养生息了一个寒假的父母孩子,又要进入鸡飞狗跳的学习阶段,父母辅导作业的桥段又要重新开始上演,“别人家的孩子”又出现了。

别人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呢?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还是个班委。而你家的孩子呢?作业磨磨蹭蹭,一问三不知。即使是老师家的孩子也不能幸免,曾经看网上有老师发言说,“就没见过比自己孩子更蠢的学生,忍不住就是一顿揍。”如果遇上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各种叛逆行为层出不穷。每每此时,家长忍不住仰天长叹“家门不幸啊!”

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春天万物复苏,牡丹、杜鹃、玫瑰等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甚是美丽;然而冬天,大雪纷飞,银装素裹,青松傲然挺立,腊梅绽放枝头,一样令人欣喜。

孩子的成长也亦然。每个孩子体质不同,资质不同,性格不同,成长节奏当然也不同。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孩子晚熟;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外向,各有特点,不存在哪个好哪个不好。

钱钟书高考时数学是零分,马云高考三次才考上大学。你硬是要让鱼儿和猴子比爬树,那么鱼儿再怎么努力,也没法赶上猴子的。

不要受别人家的孩子的影响,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方向和学习方式,静待花开。

                            2

父母过度的焦虑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孩子在学业上的挫败。

你有没有感到在你辅导孩子作业,对孩子大吼之后,孩子更糊涂了,题目更加不会了?你有没有觉得在你自以为是,没有弄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对孩子的一顿斥责,让孩子对你关闭了心门?

都说“关心则乱”,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关心,比事情本身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活泼好动,身手敏捷,溜冰、滑轮、单杠、双杠不用人教,自己随便玩玩就会了,但在学习上却很不“开窍”。在一切以“成绩为王”的学校,孩子自然很不受待见,老师经常批评,和同学关系也不好。父母心急如焚,就禁止了孩子的一切体育活动,天天盯着孩子学习。结果在父母的“呕心沥血”下,孩子初中的时候,心理上就出现了问题,得了抽动症,然后又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不得已休学治疗。

我姨妈的儿子,我的表弟,小的时候调皮捣蛋,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一分钟能坐得住,老师说表弟有多动症,让姨父带回去治疗,但姨父了解自己的孩子,坚信孩子只是贪玩而已,并没有问题。表弟在学校表现不好,姨父三天两头被老师叫去学校,姨父后来开玩笑地说,学校门槛都要被他踏破了。姨父一直是儿子的知心朋友,表弟和姨父几乎无话不谈,后来表弟高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大学毕业工作后,表弟突然“开窍”,发奋图强要考研,姨父姨妈全力支持,经过三年努力,表弟如愿以偿考上交大计算机系,现在早已是一名收入颇丰、前途无量的IT成功人士。

花开有早晚,每个孩子“开窍”的时间也不同。父母要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孩子才有底气,遇到困难不退缩,向前走,因为他知道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他的后面有温暖的家,有无条件支持他的爸妈。

                          3

很多父母自以为对孩子很好,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在物质上竭尽所能,但在精神却“虐待”孩子,过度的控制,就是虐待。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说是把一项任务分别交给四个小组来完成,在工作过程中,一个小组给予不停的表扬,一个小组给予苛责的批评,一个小组则放任自流,还有一个小组则将其和其他三个小组隔离,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结果出乎意料,表现最差的并不是经常被苛责批评的小组,而是控制组。

其实这是人性使然,人都是渴望自由的,过度的控制必然导致反抗,造成矛盾和冲突,从而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要做的事情上,而且过度控制会造成心灵扭曲,自然表现最差就很好理解了。

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需要试错,哪怕是有的时候走一段弯路,那也是他们所必须经历的人生体验,而父母只能陪伴、引导、扶持,耐心等待孩子逐步成长。

我不禁想起美剧《小希尔顿》,剧中小希尔顿智力超群,是个天才,从小学直接跳级到高中,但他的情商却为零,有着社交障碍和强迫症,是整个学校老师和同学都讨厌的人。当世界满满的“恶意”向小谢尔顿扑面而来时,小谢尔顿的妈妈挺身而出,守护着儿子。历经挫折,家庭的温暖、包容和尊重让这个天才少年慢慢走了出来,不再是冰冷冷的、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孩子只有心灵舒展了,大脑才能正常地思考。

                          4

条条大路通罗马,虽说学习是必经之道,但父母也不必过于焦虑,毕竟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孩子成为幸福的人,那么通往幸福的道路也不止一条。

闺蜜的妹妹从小就学习成绩平平,用闺蜜的话说,“就不是学习的料”。但她妹妹对化妆打扮、服装、时尚很有研究,高中毕业后学了服装设计,工作赚钱后又去国外进修,回国后自己开了工作室,现在已经是小有成就的形象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了。

大家都知道木桶定律,是说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在工作后我们却知道,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最擅长的那个领域。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最有兴趣、最擅长的领域去深耕,他一定可以有所成就,而且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不是吗?

伊能静在参加《幻乐之城》节目的时候说起有一次和儿子吵架,是因为儿子想学剪辑,而伊能静却希望他学编剧。结果儿子哈利说“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伊能静说她一下就被敲醒了。

我们对孩子的策划,真的是他们光明的未来吗,还是我们对他们的束缚?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一位德国著名的跨国企业的总裁,几乎天天工作,满世界地飞,非常辛苦,但是他住别墅,开豪车,偶尔的旅游度假,也是豪华游艇和酒会。他的保镖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却可以每天和家人其乐融融相聚在一起。记者采访了总裁和他的保镖,总裁认为自己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即使很辛苦,私人时间很少,但因为喜欢所以享受。记者又采访了保镖,问他愿不愿意和总裁交换身份,保镖认真地想了想,说不愿意,因为他觉得总裁的付出太多了,他那样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他更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可以每天陪伴家人,陪伴孩子成长,他很满足。

这不禁让我想到热播剧《知否知否》中,盛明兰大声对小公爷喊道“你觉得对我好不算好,要我自己认为好才算好。”

谁说一定上领奖台的人才能收获幸福,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就没有快乐人生?

有时候我们的焦虑其实是我们的无能为力,也是我们认知的局限。

孩子的成长本就没有什么标准化路线,何必要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参照呢?

去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去完善木桶中的最长板,因为那个最长处才是孩子以后通往幸福的桥梁。至于那块短板,尽力去修补好了。如果为了修补短板而弄得心力憔悴,让孩子因此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弄糟了亲子关系,那才是得不偿失!

放慢脚步,慢慢来,也许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已经长成“别人家的孩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些做对了,“别人家的孩子”你也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