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法石的反思日记:听书在本质上和听评书没有很大差别

法法石的反思日记

1.今天天气很好,终于圆了我出来玩的“梦想”,哈哈哈。

出来玩有几点收获:

1)周末没事儿别去公认的景点,比如:天安门,国家博物馆……为啥呢?因为人多的让人生无可恋……排队比早高峰的地铁还挤

2)去人多的地方别穿白鞋,否则分分钟变黑……

3)言归正传,今天是第二次去国家博物馆,待的时间也比第一次长。发现了很多我之前没有发现的东西,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举个栗子:有些佛像的脸是圆圆的,有些佛像的脸是尖尖的,有些佛像的脚和手都是面向天的,有些不是……

4)今天一直和朋友聊知识付费,聊着聊着我好像就更加理解我这个行业,比如:每个公司的定位是不同的,有些公司的定位是大学,有的公司定位是技校,你不能说大学就比技校高雅。

每个公司服务的人群不同,所谓的高端用户要有人服务,那么认知稍微低一点的人群就被排除在外的,那么这些人怎么办?不提升了么?

大家已经进入社会了,和在学校的教育不同,有些老师只关心“学习好的”,不关心“学习不好的”,觉得“我的kpi就是培养出来清华北大……其他的不重要……”

正如樊登老师之前举了一个栗子:当年他的老师早上去班级检查出席的时候,就开始数:清华,北大,人大……数够15个人就走了……

kpi可以实现就行了,其他的就不重要了,这个也很“符合”二八定律,只要20%的人能考上名校就可以了,这件事是“最重要”的目标。

如此说来,对于剩下80%的人,是不是就不公平了?

虽然樊登老师说的栗子不是大部分的情况,但是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大学和技校并存,大学并不比技校高雅多少。每个学校存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存在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各有存在的意义。这事儿也没啥好评价的。

5)如何看待付费的精品课?比如每天听本书?或者老梁讲情商?

其实这个就是以前的评书,只不过现在有人愿意为“评书”付费而已。

都是给用户提供kill time 的方式,用户有权利选择不买,但是别人没权利评价“讲书人”和“所谓的知识付费”是骗子。

老师愿意把自己的经验用不到100元或者200元左右的价格告诉你他们的经验,你可以选择不买,但是老师付出了劳动,理应获得合理的报酬,如果你不服,请问:假如你给公司干活,公司不给你开工资可以么?

6)昨天看了脱不花娘娘讲给精品课涨价的那个例会的文稿,我很认可她的观点:老师花几十个小时甚至是几百个小时做出的成果,价格和一个煎饼果子差不多,这个对老师不公平。

之后我买精品课付费的时候,很快的就交费学习。毕竟用钱买老师的时间还是很值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法法石的反思日记:听书在本质上和听评书没有很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