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制瓷“按子活”

黄堡文化研究 第269期
作者:高建龙
编辑:秦陇华


陈炉制瓷“按子活”_第1张图片
被称作“按子”的模子

作为耀州窑的延续,陈炉窑在其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完善了一种运用模子制作泥坯的工艺技术,专门生产一些小器物或需求较特殊的陶瓷产品。西北方言把模子叫做“按子”,因此陈炉人把这种用模子制作的产品统称为“按子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陈炉人靠制作瓷器吃饭,所用模子也是就地取材,用陶泥烧制,称作陶模。陶模几乎伴随了陈炉窑陶瓷发展的整个历程,直接反映了每个时期的生产工艺水平。陶模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所制产品规格统一,从业人员劳动强度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很早很早以前,便是当地的老人、妇女、孩子们常做的活计,因其力所能及又可创造收入,很受制陶业户的喜欢。笔者收集的模制瓷器标本和陶模种类繁多,时间跨度大,从金元一直到民国及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都有涉及。

陈炉制瓷“按子活”_第2张图片

按器物名称分类,有小碗模、小盘模、酒盅模、汤勺模、灯具模、香插模、人物模、动物模、水注模、鸟食罐模、壶盖模、瓶耳模等。按成型方法分,有原制模、胎制模和翻制模三大类,其中翻制模最多。自古以来,模子制作者往往倾心竭力,把他们的才能和对生活的美好寓意在方寸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力求完美无缺。从众多的模制瓷器标本和陶模中,能看到的精品极为可观。汤勺铭文篆书“寿”字,水注铭文“连中三元”,酒盅铭文“正”、“保”,鸡娃灯铭文有“正大光明”、“天下第一”等,以及很多刻绘的寓意富贵长寿平安健康的装饰图案,有牡丹、菊花、荷花、盘长等纹饰。模子从用途上分有成型模,印花模和整形模之别,笔者收集的成型模最多,印花模次子。整形模多用来对湿坯整型夯压或改变湿坯在阴干过程中的缺陷,当地人把这种陶范叫做採子,也即考古者所说的抵手,它只是作为整形湿坯的作坊工具而存在的,不属于按子活范围。成型模主要用来模制各种人物、动物雕塑和壶盖、壶嘴、瓶耳等。成型模多以坯胎制模法为主,根据制作需要,多数模具分为两半(即双合模),有前后双合模、上下双合模、左右双合模等,陶模合面平整光滑,内合缝较严实,模外合缝处刻划合号标记。为使陶模在使用过程中即好用又出活,陈炉陶工逐渐摸索出一种熟砂覆埋烧制法,在窑炉内的左右两巷和窑后照墙位置,将泥模用窑内熟砂覆埋,烧成温度在1100——1200度之间,这样可使陶模吸水率均衡,有易于泥坯脱模,达到多快好省之目的。

用模子生产,不受场地、环境、时间所制约,只要有泥有模子即可随时制作,甚至于大冬天,有的人在家里炕头也干模子活。做一个酒盅用泥量很少,有枣大一块就可以,将泥放入模子,一手转动陶模配合右手拇指按压,使得酒盅周围的泥厚度一致且光滑后,用小铲割齐边口,放置待硬,再取一个模子按下一个,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一般一个人用三到四各模子,待最后一个做好,先头一个即可脱模,依此类推,周而复始。做一个汤勺,用泥量也不过一个鸡蛋大小。其他如水注、壶盖、壶嘴、人物、动物、香插等做法,也与之大同小异。

这种生产方式随意灵活,无任务无压力,又无需出多大力,以前多是家中老人、妇女、孩子的活计,做一个是一个。干活的老人想抽烟了喝茶了,便放下不做,妇女看看该做饭了,随时可停,孩子想玩耍了,也不受限制。

陈炉制瓷“按子活”_第3张图片
各种模子

按子活不是陈炉窑的主打产品,由于其永远的配角地位,史料中很少提及。但陈炉陶工却一直对其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这些小产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点缀了浩如烟海的陈炉窑陶瓷发展史。按子活半成品体积小,烧成几乎不占火位,只是填充窑炉内大件产品间的空隙位置,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窑炉的产值产量。

模子虽小,意义却大,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陈炉的老人、妇女、孩子们按制的夹线板,大大地支援了铜川乃至西北地区的建设需求,至今仍为当地人所乐道。

陈炉制瓷“按子活”_第4张图片
陈炉制瓷“按子活”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炉制瓷“按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