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一刻起(169)回乡祭祖

2020.4.4 庚子年三月十二清明节 周六

      庚子清明,天安门广场降半旗、举国哀悼抗疫烈士和逝去的亲人,所有国人肃立默哀、警笛长鸣三分钟。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天,这个清明节。儿孙们也从省城回到家乡祭祖。为先祖和父母二老扫墓祭奠完毕后,便想趁此机会去故乡的村子转一转,既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明确了却什么心愿。

      由于漫无目的,加之盘山的土路被洪水刮出了一道道小沟,又形成一道道小墚,只剩半幅路面可以倾斜着前行,故而车开的很慢,象牛车颠簸着向前。当车行至半山腰的转弯处时,正好看见了老家的那个窑洞。便不由自主的想过去看看。车快下到坡底前数百米的时候,便停在路边,沿着弯蜒的羊肠小路爬坡向上几道弯后,走近曾经的老屋。老屋其实已经废弃几十年了。虽然它已经破败不堪,但还能看到窑洞里白土刷过无数遍因而白光闪亮的局部墙壁。门楼和围墙早已坍塌成了残垣断壁,但轮廓依旧清晰,能够勾勒出当年的家院区域。院里院外的荒草残枝长的与肩膀一样高,到了举步维艰的程度,越发觉得与孩提时代印象中的宽阔浩大相去甚远,看起来是那样的狭小窄卡,想到此不由百感交集。这里曾经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论它多么寒酸,多么破败,我都不会忘记它,更不会忘记在这里生活过的、生我养我的父母亲。往事历历在目,泪水便打湿了眼眶。

      自从在母亲的怀抱里发出第一声啼哭开始,至今已六十五载有余。左家疙瘩依旧还是那个山墚墚,而曾经在那里生息的人们,大多已搬迁至塬下的川道上,围绕着阿姑社村的老堡子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拓展。向东西方向由于河流大山地势所限,空间不大,故主要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根据各户所属的生产队占地所属,形成一排又一排巷道。由于后来兄弟俩全都迁陟至新区,原有的三院房屋都先后出卖给了本村乡邻。位于马家砭、背临梅七铁路线的老屋有六间土木结构厦房最先转手给人,后来相继把位于村南所建造的两院砖混结构住房转让给同一村民小组的左姓、张姓村民。每次回到故乡,最便当的落脚地是排行为五的小连襟家。而已归属别人的那两院房屋就在同一个巷道内,一院系斜对门,另一院不过五十步之遥。为建造这两院房屋,尤其是巷子南头的那院两层小楼,当年真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那是上世纪的一九九零年所建,当时这院宅基地因位于三不靠的特殊地带,明显比相邻的宅基地面积大得多,但它是个垃圾坑,高低不平,若建房需把低洼处夯实填高。这样一来显然投资巨大,但长宽尺度均比规划增加许多,不仅占地面积大,整个建筑物可以三面临空,通风采光在全村绝无仅有。所以花了大气力,大价钱一举拿下。当时专门聘请了建筑设计师设计,建成了村上第一座单元式住宅。迎面是宽敞宏伟的门楼,一进院左手边便是一个造型別致的小花坛。走过花坛时便是客厅的四扇雕花玻璃门,客厅左侧是主卧,硕大的落地窗朝正南方向,有阳光便灿烂。隔窗可见花坛里钿月季花鲜艳夺目,打开窗子一盆梔子花芳香扑鼻。右侧是一个漂亮的书房,同样透亮宽敝。四组红胡桃书柜闪耀着黑红色的光泽,一层层簿厚不等的各式书籍摆放的格外整齐。一张与书柜颜色相近的大老板桌放在靠窗的位置,匹配的自然是一张可以旋转升降的大老板椅。客厅避过门洞和楼梯口的地方,是真皮质地的两套沙发和一大一小两个极其精致的茶几,大理石台面闪闪发光,自然形成的花纹像绘画一样的好看。

 

从那一刻起(169)回乡祭祖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那一刻起(169)回乡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