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

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腊八那天继续读文字的起源,这被关乎社会性事物的起源。有人以为“斯仁远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有人觉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恩格斯的劳动产生语言说,属前者。虽说表达欲望的动词与形容词更迫切,但比自然之名词更具抽象性,于是一系列的“后置”行为便产生了。有好事者分析“音节”才是语言第一课,且从警戒音“啊”开始,渐渐产生尾音,如 mum,dad, 形成辅音及音节,继而喉塞音被取消,弱化后的变音,出现 e/o 等元音,由此双唇音、舌尖中音、舌根音才慢慢丰富起来。

有意思的是,他将人类早期天敌:虎、狼与狮的名称发音,“名可名,非常名”嘛,拿出来,在印欧语系和汉语中做了一个比对,发现都与 l,p,b,a, 音素相关,不能不说这也是另一种殊途同归的范例,看来所谓“大同”,注定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便是保护自己,个性的拼杀才是意志对抗自然的本质,只有丰富才有盛况。警示音在相对安全状态下发出的一样,人类在觅食的环境下,情绪相对宽松,声音要有所靠前,声带的震动明显要小,这就有了清化的趋势。且单音因语音惯性(语音上的自然加长)发展出双音,非词根词缀与同义词之别。

另一位爱好者喜欢游戏《原始杀戮》,先举例说“父亲”和“母牛”,在印欧语系中的发音,最后都归集到7000年前,欧亚交界处的一个部落,四散后成为欧洲人的祖先。并确认,北方游牧民族的发音要比南方农耕民族的发音更重;同时,上古的语言要比现代的语言发音更为粗重。而这种“粗重感”用科学的语言来形容,大概是鼻音(m、n等)和擦音(k、s)所占比重比较多,而构成词语的元音,又大多需要使用者张口或者半闭口发声。再解释 Wenja 部落的人怎么发音“牦牛”(Dongsugawe),人们总会把陌生的事物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便说“多毛的牛”。

在谈到使用频率非常的词被简化缩略后,他说事实上,在英语中 Hand 这个词经常被用作动词,为了表示与名词的区别,说话者只需要根据时态和语态,给它进行若干变化(如在词尾ing、ed、s等)就行了。这里,自然形成了名词的使动与意动用法,包括形容词做谓语,想起电影《虎口脱险》土耳其浴室里的大胡子,“太英国了”。这样生动的同时,更简洁且客观。语言现象的一致性,可能源于人类思维发展模式的相似性。在人类5561种语言中,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中将语言视作母牛,而呼吸是公牛,由语言和呼吸产生了人心。

婴儿即使在没有牙齿时,m、b、p的音都是容易发的。在对被认为是印欧语系语言之祖的立陶宛语的研究中,专家发现其中最早的词汇有“狼”、“树”以及表述生产工具的词汇。而表述热带气候情景的词汇却不存在,由此证明其产生于温带。也有研究表明,农业的发展是语言传播的主要载体,而非战争。目前有大量遗传学证据,表明非洲祖先从东南亚先期抵达中国南方,随后向东亚和北方发展。著名的语言基因“FOXP2”上有715个分子的关键片段,其中,老鼠只有3个分子和人类不一样,黑猩猩才有2个。微观与宏观都以如此方式,对人类的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腊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