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的论谈

  “无所不在的形式主义漂浮着一种新兴的艺术思潮,像病毒一样传播着演变为疫情。但,它马上就要过去了不是吗?”

在疫情的尾期,我们学校决定借助某网课平台开一场班会。主题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要求每位学生打开摄像头集体朗诵。我看到QQ提醒着@全体成员,很乏味的点开。当大脑识别到了这一消息时,反感排斥二词在情绪上暴露无疑。一场内心戏从很多个层面去剖析这场班会的不合理性:每个人的背景板无法一致,就于我而言我的背景真的不想容下一个摄像头;朗诵会不会不齐,这不是小学生预备起读课文,我们是有感情的“机器”;我的大脸不想搁置在几百个人面前,就算我的页面会小到看不清;疫情即将结束,预防的知识我们已经践行了两个多月;你让我们保持安静,你得有办法让我们的环境也随之安静。

形式主义一直存在着,从我们开始用意识接触这个社会时。小学时候每学期强制定的校服,强制定的牛奶……美曰其名是为了杜绝学生攀比,增加学生抵抗力,打着自愿购买的幌子。让老师从一个传授知识的教育者变成了一个推销员,业绩就是你们班全员购买了吧。老师也不喜欢,那谁喜欢呢?没有人喜欢。那为什么要实行呢?因为有的形式主义是为了管理,只是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有的形式主义其实只是滥竽充数的活动规则。

为什么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对形式主义表现出了深恶痛绝?你会因为某社某部要你加一些人的微信或者是群聊而想到隐私,碍于情面和与学姐建立的友好关系而扫码并问需要备注什么。因为指定去参加一场丝豪不感兴趣的晚会而觉得浪费时间,却想着也许可以蹭个两分量化或者混个脸熟(其实,你后来发现量化只要够了就好,奖学金不是靠量化来的。导员根本注意不到你,你帮忙搬个桌子没有因为她漂亮而更容易被记住)。

步入大学的我们,很期待高中老师口中的轻松。因为学业压力下慢慢失衡的自我,希望借助一个更大的平台掌握住成长的节奏。你后来会发现,也许每天按部就班的学习真的很好,当然是比起忙的莫名其妙。十八岁代表着成年,大学代表着离开一个熟悉的地方以及着手准备融入社会。你的压力四面楚歌奔袭而来,你对自己未来的摇摆不定感到不安惶恐。所以你要用什么来安抚,这个时候证明自我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证明,大多数人都是有引路人的。你父母的教育、时代的显性、还有身边人的背影和侧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太密切了。人的情绪也很复杂,主流价值观将你往人多的常言正确的道路上赶,有序有律。

我的一个学姐——团支部副书记,辅导员助理。每年都有专业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校各种活动都会邀请她,让她坐在辅导员旁边。她也是优秀的代表,很多同学表示很想像她一样。我在她的留言板上,看到她深夜的旁白。她说她把自己的生活过的一团糟,学习、工作、爱情。也许,这位学姐在往自己喜欢的道路上走,路边波折也在辗转反侧。大学路很多人都会变得忙起来,忙而有“禄”,忙而有“碌”。你投下的一个个简历,象征着你脚下踢过的一颗颗小石子,有意无意都是你踢过的。有的踢了很远,有的甚至没有对准只是带着摩擦了一下。所以有的人会在成长的道路上专注且无惧的勇下去,而有的人都在忙碌着认为在成长在努力。在一些看似机会的面前,暴露着自己的贪婪。第一次第二次的尝试可能是成长,之后只不过是重复一次又一次表演,一次又一次的由勇敢变为习惯。你对主持人由刚开始入选的激动转为主持很多场之后的倦意。因为你不是真的热爱,而是把它当成一次机会、一次尝试、一次锻炼。其实很多东西浅尝辄止未必是坏事。在大学里做出与你之前全然不同的事情,不能改变你的性格,只是激发了你其它的隐藏性格。你可以把这些看作进步,用来当做努力过程中获得的小成就。我的院长是个七十多岁的老者。学姐以及任课老师都表示,你们会一学期都可能见不了几次院长。确实如此,我除了开学的见面会上见了他一面,此后任何正式场所都没有他的踪影。也是这一次,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人说要让大学各方面丰富起来,而他说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习。他是个随心的老头子,基本上不管院里的事,专心搞自己的学术和生活。

就我现阶段的想法而言,大学之所以叫大学,是让你大方面的去学。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而是更广更深的层面,不要带着证明感去做某件事或者达到某一个高度。日后会发现,这些所谓坚持下来的东西根本不值一提。

我们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因为平台在那。掀起大浪的是大风,大风也是要有特定的环境因素。我们学校也想长大,发展的空间又不足。需要这些作为内生动力来维护一个大学应有的体面,甚至也是为了让教育部看到一个各方面都不足但却在努力的大学。我们不是要迷失在一些形式主义里面,不是要变得去接受是因为没有办法改变。

只要能够发现问题,就能解决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形式主义的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