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六十八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六十八_第1张图片


教学常规漫谈  之六十八

我们已经谈过点拨的原则和策略,今天谈谈点拨的方式有哪些。

语言点拨。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教师的语言点拨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暗示地、间接地点拨学生。

体态语点拨。在学生困感时,教师可以借助手势、动作、目光、表情等身体语言进行点拨,尤其是目光、表情的运用能够巧妙地把教师要表达的十分复杂的愿望、态度,情感迅速传递给学生,可产生“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研究表明,体态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不但远远大于语言交流的作用和效果。而且也居任何语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在教学中运用体态语言,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增添了教学的乐趣。

符号点拨。符号点拨,即是以符号代替语言的点拨方法,教师可以用各种符号提示出教学的重点或问题的核心,也可以利用符号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使无形化有形。

点拨技巧还要注意哪些事项。

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上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启发、诱导、激励,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不要把点拨变成了变相的灌输,因此要倾听理解学生的想法,以学生的思路来引导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点拨教学的着眼点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其终级的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思维,提升人格和情感。有些老师片面地把点拨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认为“点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教书”,只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实施点拨,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点学生之所需,拨学生之所疑。

把握点拨的时机。

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发现时机,把握时机,它要求教师具备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做到见微知著。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要捕捉好利用“点拨时机”,就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从思维角度看,要注意思维形成的转换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转换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循环往复,层层深入,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很多的“点拨时机”。

2.从认知上看,要注意新旧认知的过渡阶段。学习变化的实质就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教材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了新意义的过程,因此,学习不能不重视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学生进行“新认知”,就要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挂起钩来。这个“挂钩的区域”就是“点拨时机”频繁出现的“区城”。

3.从心理上看,要注意学习心理的转化阶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外在刺激而引起某些需要、动机、思想认识,情感、意向的心理冲突并成为兴奋点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强,思维活动也处于最佳状态。这种心态既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交流的接触点、共振点,也是教与学的共同机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