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笔者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最后一年,也算是笔者扎根社工行业的第六年。从大一开始到现在的研究生阶段,笔者在广东地区读了两所高校,在两地实习过七间社会工作行业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实习累积达到一年半左右。
专业学习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就业。但是,很惭愧,其实笔者依然不确定毕业后是否还想从事社工行业方面的工作,并且比本科毕业时从事的意愿更低。所以,笔者一直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情况的议题很感兴趣。
笔者本科毕业论文便是对当时所就读的J市W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18届71名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意愿的问卷调查,当时得出考虑从事社会工作行业岗位的达43.66%。刚毕业时,笔者所在的班级36人,除去3位读研的同学,就业的同学中有14位同学从事社会工作行业岗位,占比为42.42%,与毕业前的调查预测稍有回落,但差不多。
最近,笔者与当前硕士班一位在社会工作行业耕耘10年的Y同学聊起当前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招聘问题。他说到,“我们机构靠着比较坚强的实力,还是吸引到一些本科生(包括非社工专业)的,那些小机构就更难了。招到的多是大专。唉!社工专业出身的都不做社工。社工行业的专业性怎么发展得起来”。确实,现在“小朋友”们所处的就业环境和行业环境,与他刚毕业时时完全不同。
1、毕业十年,他成为了“S总”
S同学,系广州市一所一本学校社工专业2010届毕业生。毕业那年,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型)招生考试遗憾落榜。参考了一系列职业测评和个人兴趣意向,接受了四年的社工专业价值观熏陶,以及在分散式与集中式实习中收获的实践经验和同工鼓励,他十分笃定自己要走社工这条路。他清楚记得毕业时老师说的,“如果你们决定要做社工,那你们以后肯定就是行业领头羊”。
经过机构的三轮考试,他来到了广州市第一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文简称“家综”,即是今天的社工服务站)从事青少年领域的一线社工。他当时有接受非常好的香港督导支持。“我工作后开的第一个小组,小活动组计划书整整被香港督导打回来改了10次,但是十分感激他对我的严格要求,手把手教我如何开小组,让我对小组工作这一工作手法产生浓厚兴趣。之后,我对自己的专业要求也非常高。”
两年后,2012年,他就升到家综的社工主任(服务板块组长)。又过了短短两年后,他就成了家综管理近二十号人的“一把手”项目主管以及项目督导(即站点主任)。2016年,他晋升至机构总部,成为部门的部长,在机构的职位体系中相当于助理总干事。时至今日,他依然是这家已发展到拥有一百多号员工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S总”,在这家机构工作接近十年。
用6年时间就可以从一线社工跃升至整家机构的仅次于理事长和总干事的“三把手”,毋庸置疑,他的个人成长速度以及业务能力是十分出众,也是业内不少人士所知晓的。但是若在当下,他从一线社工开始就职广州市大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真的很难用6年即可攀升到机构的高层,毕竟机构高层的“坑”就这么多,像S总这样的才俊还很年轻,中层人员可能会在各家机构流动,但相对稳定流不出去。
S总那一批先行者抓住了社会工作发展红利期,较为迅速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同时享受了早期较佳的成长环境,接受较为丰富和集中的社工专业督导资源,推动自身专业能力快速提升,跳到其他机构或是投身公益行业都非常吃香。
笔者在实习中亦听到“男性作为社工行业的珍稀动物,即使不具备能力优势,也有其晋升优势”。他自身心态也很好,心酸往事过后依旧相信“内心向阳,世界美好”。因此,S总的成功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S总亦分享到,当年他的同班同学只要从事社工的,基本都坚持下来,早已成为某地行业带头人,某机构理事长、总干事,他算是“混”得一般的。
2、广州三姊妹:失望与希望交错
笔者的班主任曾说过,“就我们这一批的社工行业红利早已过去”。她建议同学们要从事这一行,就认真做好实务。S总认为,“你们不坚持而已。我不觉得你们处境不上不下,反倒是你们的起点更高了。不用经历我们以前的艰辛。只是你们现在把如今看成艰辛而已。而且你们要升职会更容易了。毕竟项目越来越多,就是没优秀的人做”。
今日距离当年本科毕业,其实只过去刚刚一年半,笔者的本科班级同学们从事社工行业的人数从当初的14人,减少至现在的10人,有两位刚刚离职,还不确定是否春节过后要还要继续做社工。这个数字似乎即将要进入各位数。个中情况,笔者没有就业经验,因此藉由本次随笔,访谈了本科班级几位从事社工的同学。
班级中当初三位在广州做社工的都继续留在了原机构。她们在学校时关系相当不错,同在广州便形成一个“支持小组”。了解彼此的工作动态,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感觉迈不过去的坎会相互倾诉,会在对方的朋友圈积极留言,形成情感性支持。同时都刚入行,资历浅,她们会交流工作经验,形成从业经验的支持。
Shirley刚从机构的企业社工站点调到街道社工服务站下属的社区级社工站点,是站点主管,实际上只是另一个人的组长,是三姊妹中目前唯一当上小主管的,到手工资一个月4000左右。她很早以前便跟笔者坦露离职和转行的想法,但一直犹豫。她觉得连自己的本行都做不好,工作上比不上学历不如她的同工,同时若转行担心在别的行业难以立足。
Tookie毕业时离开实习机构后,来到现在就职的机构承接的某三甲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项目,一直是一线社工,到手工资一个月3800左右。她对这份工作感觉比较满意。她能够接受工作量以及内容,项目的同工们人比较好,团队的工作风格也比较适合她,亦能够适应机构层面的企业文化以及办事程序。重要的是,她觉得自身成长的势头是很好的,接受学习机会比较多,督导支持亦不错,工作环境的学习氛围和支持是比较好的(其中,督导支持方面,2019年7、8月之前她每个月接受大概至少有一次的香港督导的指导,后来只能由机构的本土督导来偶尔指导,督导支持力度降低不少)。
同样,她亦有一段时间想离职,“工作压力大,心情烦躁,天天都不想上班,对着行政分分钟被怼得心塞爆血管。行政骂起人来,六亲不认,连主任都不放过。我的离职冲动是来自行政”。后来,项目主任的挽留以及薪资的提高让她继续坚持下来。
Shirley和Tookie都表示工资水平不理想,不过她们是本地居民,没有租房的支出,吃喝方面可以依靠家里。来自潮汕地区的Nana就不同了,直呼“非本地人做社工太难了!社工行业的福利待遇真的不行,工资涨幅也太小了”。她最近才调了薪,工资到手一个月刚超4000,是三姊妹中最高的,但她只是刚升为一线社工。在她所在的机构,即使当下以社工专业本科学历进入其机构,亦必须从助理社工开始,工作满一年后并凭借考取的助理社工师资格证才能可以升为一线社工。所以她认为这样的晋升太慢,工资涨幅又不够。她也一直很想离职和转行,但她表示对于未来的就业比较迷茫,还没找好方向。所以当前,她选择过渡一下,申请了岗位调动,来到机构承接的项目某区民政局社工岗位,但开展的是偏行政性的工作。
此前,她确实感觉在社工服务站难以留下去,表示“可能觉得工作模式已经比较固定化了,看不太到发展的空间,可能会觉得工作模式已经比较固定化了,感觉看不太到发展的空间,自身的成长也较慢”。缘于这份迷茫,她现在不敢贸然离职,起码有工作,同时亦清楚社工岗位不会久做。在笔者的本科生涯记忆中,她的专业课成绩在年级中拔尖,放在社工行业中是具备不错的发展潜质。
Nana跟Y总属一家机构的。看得出来,机构层面对她是看好的,亦想留下这名人才。笔者撰写毕业论文时曾访谈过她,她表示很喜欢广州这座城市的生活。要留在广州,工资水平是她未来就业方向选择的重要考量点,当前多数机构的工资和晋升机制短期内可能很难满足她的期待。“其实我觉得我并不是不喜欢这个行业,而是接受不了这个行业的工资”。
姊妹三人接近毕业时,应对学业和职业的转换都是很蒙的,不知道什么职业适合自己,想着先做着社工再看看。关于社会工作行业的前景期待,Tookie认为在自己现从事的医务社工领域具备很好的发展前景,而Shirley跟Nana同样不看好。Shirley说到,“好想告诉大家社工是可以继续期待的,但是这个期限到底要多久呢?能成为拔尖的就只有那么部分人。我们这些卑微的社工积攒满心期待,迎来的是伤害”。
3、深圳三人帮:热情在失望中湮灭
深圳是广东省另一座社工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笔者本科班级的三位同学先后来到同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他们是作为机构派驻到医院的岗位社工。
本科班级目前仅存两位男同胞投身社工行业,其中一位便是来到深圳的Dada。Dada从事社工其实也没想这么多,当时公务员没考上,就先工作来过渡。他谈到做社工只是暂时的,最后还是想考上公务员。通过上一届毕业师兄的介绍,他是班级中最早来到这家机构的。当时他标价税前六千五的工资消息一时在班里引起热议,这个工资现在依然是班上做社工的同学中最高的,也带动了后面两位来到这家机构工作。
而到今日,这个工资还是没有变。因为医院跟机构的续签标准从2016年至今依然是9.3万。而到手的工资实则是怎么算的呢?这9.3万,机构层面要抽掉20%左右的管理费,剩余的差不多就是刚刚所提到的税前工资,而社工的节假日补贴、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全在里面扣,到手一个月5300。这再扣去房租,仅剩4000左右。这对生活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的人而言,确实比较吃紧。
Dada在医院中是“慢防社工”(慢性病防治管理岗位社工),但平时会有一些项目跟进。“上一年有大项目做,能有上万的补贴。今年做的项目都没啥了,我负责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也就只有800块补贴。其他的加起来,今年就只有2000多吧。比之前的少了很多。有两个项目都没给我补贴,还累死累活加班加点”。他刚入职的时候工作未满一年,机构派发的年终奖有1500元,而2019年的年终奖只有1400元。所以,他刚工作时觉着作为职场新人,这个岗位工资还过得去,而如今收入不升反降,工作量还越来越多。
工作上,不在医院体制内,受制于科室。机构方面,没有督导支持、没有培训,还有额外要求,“整天让社工制定工作计划,自我成长计划、个人计划”。幸好,医院方面有一些不错的培训他可以参加。总的来说,他直言,“现在就有种还不如回家养猪的感觉”,男性做社工经济压力比较大。他是笔者的半个老乡,平时亦交流到其离职医院,但没有找到好的工作,还有临近公务员省考,他可能再等一下。
另外两位女同学Shelly和Fiona则是医院的“精防社工”(精神病防治管理社工),但目前抢在春节前选择离职。她们共同的离职原因是刚刚说的恒定无上升空间的低工资以及水涨船高的工作量。在项目补贴上,她们还要和科室进行四六分,收入上比Dada要少。与Dada同样来自省内的Shelly认为自己没得选择,才来做社工。她说,“自己是这个专业的,工作容易上手,而且好多其他行业没有双休”。工作上,她、Fiona和Dada工作这么久只搞过一次有社工元素的活动,他们做的基本上是行政性工作。
她提到,“我完全做着基本公卫的工作,我比一些公卫医生业务还要熟。但奈何我是个社工专业,人家医学背景公卫出身,工资都是上万的”。在医务社工的角色定位中,这种“行政事务”的工作应该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治疗”角色的直接服务。所以不管是“慢防”“精防”,虽带有社区教育、健康管理的色彩,但他们是与科室相连,归其所管,理应与医护人员合作中对病患的“治疗”角色可以发挥更大。无奈的是,社工是“编外者”,于医院的场景中在医生的“权威”前沦为依附型角色,完成医生未有精力而需要完成的公共卫生工作,这样限制了社工专业性的施展。
而近期来发生一系列的医闹事件,虽十分极端,即使有社工介入也未必能够解决,可是也看得出确实太缺少像社工这样能够协助医患间搭建更好沟通的角色,让医生术业有专攻。当前医务社工覆盖率、人才储备以及专业性远远不够。难免Shelly有点悲观地认为,“这个行业发展得很畸形,人家觉得社工是廉价劳动力”。
离职后还继续从事社工行业吗?Shelly有点摇摆,想年后再考虑。而Fiona就决心年后转行重新出发。Fiona选择社工这条路,亦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读了四年就尝试一下。其次,社工这个行业对于想留在深圳的她是不错的切入口。很多青年如Shelly和Fiona同样认为,家乡的发展不足以吸引他们留下来工作,更渴慕大城市绚丽的霓虹灯。
4、留在本地做社工有优势
小T是班级中现仅有的留在J市做社工的同学,她是J市本地人。她留在本地做社工的原因是,她认为本土社工,是有优势的,经济方面亦可以省出租房等费用。笔者在行业协会实习时发现本地从业人员中科班出身的比较少,对口专业加本科学历的在年轻社工中简直是“宝贝”。
而科班出身的从业人员更多集中在当地社工服务的先行者,这批先行者依然年轻,依然作为中高层主管驻守在各大机构,机构数目也相对趋于稳定,虽然J市目前看起来类似“家综”基础性社工服务的公益创投项目基本饱和,但是社工服务作为发展年限不长的产物,依然有很大的可开发度,并且J市作为大湾区城市有不错的经济发展潜质。所以小T选择在家乡本地从事社工,机会与挑战共存。
毕业后,小T选择到当地最资深的社工机构,也是当地医务社工的“招牌”。对社区和残障不感兴趣的她而言,从事医务社工是适合的。她在工作中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因为工作是在医院,看到很多人情冷暖。要学会与医护人员打好交道,也看到了比如癌症末期、ICU的病人与病魔缠斗,因为许多来求助的病人都是因为经济问题,家属的无奈有时会令我反移情。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医院是一个哀伤、难过的地方,但是医务社工透过一些病友会、节日活动,令科室变得温馨有活力,让更多病人及家属在住院期间看到更多向上的生命希望”。
但正因为医务社工每天要面对来自病患和家属的许多负面能量,她感觉自己越来越不适合在医务领域提供服务,因此当问及是否愿意留下来时,她表示十分动摇。社工助人时,就是要无条件接收来自困境中的服务对象所释出的负面情绪,尤其如医务社工要陪着病患一同接受生老病死的考验以及给予医护人员支持。
5、考研失败后,她在社工服务站找不回“自己”
Yvonne是笔者无意中认识的老乡,亦是同龄人。她连续两年参加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无果,上一年凭借着不错的分数调剂到笔者所在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成了笔者的同学。现家在广州的她在另一个市的团委从事与社工关系不大的工作。
“当时我是因为考研的时候,读了中大张和清老师的论文和书籍,感受到了社工的温暖和美好。张老师给了我希望,让我觉得原来书本上描绘的社工改变社会现状是可以实现的,社工是真的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他的社工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当时的我,使得我认为应该投身到社工行业,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的改变”。所以,就读省外高校的她在考研一战失败后,就回到广州,就职于某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工服务站,作为从事志愿者领域的一线社工。可是坚持了约八个月后她决定离职。
在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她找不到原初的“社工我”,“我满怀热情,现实却让我狼狈不堪”。首先,她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不足,没有满足当初的期待。她说,“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达到预期,为了工作而工作,毫无价值,没有真正地服务到社区有需要的居民群体,违背了我的初衷和社会工作的使命”。
其次,她对机构的支持比较失望。她总结,“社工机构对新人的支持和培养力度低。在新人入职的时候,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职业规划,全靠自己边做边犯错边摸索领悟,挫败感强烈”。
再有,她在工作场域中情感支持不足,归属感弱。“第一,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正确处理和直属领导、周边同事的关系,跟督导反映过情况,但督导给我的建议和支持不足以让我改变问题,自己也努力过去改变沟通,但是效果不明显,心累。第二,社工站的人员结构固化,站队现象明显,很难改变,我已经给主任提出了该问题,不知道现在如何。第三,社工站看到我与同事的现状,并无尝试进一步的介入和支持,或者说介入行动不明显,导致我开始质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出错,那段时间真的很不开心”。
最后,出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她终于下决心离开,“考虑到社工站的晋升路径单一,等待时间长,工资单薄,情感归属弱,加上自己希望尝试新的行业,所以借着复试的契机,离开社工行业”。
总的来说,最令她失望的就是,社工服务站的生存环境和专业支持。其实后来她休息很长一段时间,也给一些社工机构投过简历,有些面试了也放弃了。她当前的工作相比社工就职经历要累的多,加班加点频繁的多,还要两地来回通勤。但笔者感受到其实她当下收获了更多乐在其中的满足感,“现在的单位给了我更高的平台,更好的环境,更多的机会”。
6、为什么“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做社工”?
为何说社工行业门槛低,易上手呢?专业性不足!而不像其它成熟的行业,以当前国内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阶段,是需要更多社工专业科班生,以专业带动行业,来保障和推动这项助人工作在专业性的进阶。
为什么似乎人人都可以做?因为社会工作服务需求量大,但供不应求。其实国内有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社工专业,其中开设社工专业本科的高校已超过三百家,但毕业后愿意从事有多少?而这些早期愿意留下来的先行者,工作几年便跻身管理层,大量行政工作使得其不得不疏于一线服务工作,并且一线服务人员的低工资不可能将专业能力和经验俱佳的人才留在这个岗位。
虽说他们可能作为督导可以间接推动实务水平的发展,但如上所述督导资源同样有限,对于一线社工而言往往是不足的。处于中高管理层的他们一般流失低,如2010年本科毕业的S总,他们班级27人,至今还有一半人还留在社工行业。机构的中高管理层的岗位趋于饱和,而“供不应求”其实指的是从事的一线服务的社会工作者缺口极大。从事一线服务的社工专业毕业生,如笔者的本科班级同学才过短短一两年,做社工的人竟寥寥无几,剩下的不看好自身未来晋升前景,随时离开是可能的。
所以缺人的机构招聘要求非常宽松,不限专业的专科以上学历。试问一线社工中,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的能有多少。“一张白纸”的社工入职后,机构还得投入相当的培训成本,同时也说不定这些社工什么时候流失,机构又往往只能重新招来“一张白纸”。这样,一线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如何建立?这是社会工作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
国内的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是教育先行的。回到最初,为什么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做社工?这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长期议题,前人研究一直在给建议,但问题却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如教师人才队伍方面,研究能力、专业理论、实务经验和专业价值兼具的教师人才能有多少呢?教师本就很缺乏,科研压力大,还要完成行政性任务,如何保障这么多学生的教学工作?
当前的社工行业环境不一定能满足社工专业学生的期待,存在落差感,可正如S总所言,“别对这一行灰心,没有给我们提供好的环境,那就在这个环境中扎根,不然永远都是没人来推动。没有一行是轻松的啦,别总看到好或不好。你现在看的好,或许以后是不好的;你现在看的不好,或许以后是好的。没有人能够真正预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