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妈在线,第一时间学习好爸妈干货,成为更好的爸妈!
公众号:好爸妈在线(ID:hbm100)
文:好爸妈在线
很多家长的困惑:给孩子立规矩,有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呢?
在家里,哪些规则必须立?如果立了规则,孩子不执行怎么办?
以下是我在多年咨询案例中,归纳出的顺利引导孩子建立规则的2个前提和3个通用心法。
家长朋友们可以边看,边自我评估:
“
有没有哪一条我之前没有考虑到,致使规则进行不顺利?
又是哪些我做到了,所以规则立得顺?
”
无论是成功与否的经验,都是我们引导孩子路上收获的宝贵经验。
01/立家规的前提:尊重价值观与一致性
家庭规则与家庭环境和价值感密切关联。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以家规也不可能一个模子,我们要问自己:
我重视什么价值?
我有什么是不能允许的呢?
不允许的底线是什么?
有没有可以商议的部分,我会给孩子多少参与权?
这是家长在跟孩子定规则前,必须进行的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
在考虑到社会规则的前提下,由于我们重视的价值不同,我们可以给孩子立规则的尺度宽度可能不一。
比如:有的家长可以接受孩子直呼其名,认为这是关系平等的表现;
有的家长则严格要求孩子尊称父母,喊名字则是冒犯。
有的看重安全第一,外出一定要想告知大人;
有的重视独立自主,允许孩子在特定范围内自主行动等等。
家长对规则内外一致,还体现为言行一致。孩子是看我们怎么做,才形成行为规范。
如果家长自己说粗话,却对孩子说污言秽语明令禁止,孩子明里暗里也还是会说粗话。
父母如果有价值观上的不一致,最好协商达成共识,再跟孩子协商确定。
这就避免了规则制定后,因家长不同的要求,引起孩子对规则确定性的怀疑,也避免孩子“钻空子”。
妈妈不给吃垃圾食品,跟爸爸则随意自由,感冒生病了问孩子为什么还吃?
孩子淡定说:爸爸说可以,生病跟这些没关系。
孩子太懂得利用大人的不一致,作为不遵守规则的理由。
家长想和说内外一致、言行一致;家长的要求相对一致及明确,都是与孩子建立规则的前提,也是规则执行力的保障。
如果你发现孩子不遵守规则,先看看以上两点,是否已经做到了呢?
如果做到,那规则就是我们与孩子平和相处的纽带。
为什么这样说?孩子的内心需要通过规则的建立,获得安全感、自确力。
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就安心去做了!
亲子间有规则立在前,就无须每一次耳提面命指出错误,只需启发式提问孩子:
“我们之前是怎么约定来着?”
“你记得这个事情,我们的规则吗?
“如果你有别的想法,我们可以在下一次家庭会议一起来调整,但这一次先按约定来办,怎么样?”
如此,才能避免很多情绪下,挑战规则的亲子冲突。
02/“三有”心法:有底线、有参与、有反馈
建立规则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从有效性来看,离不开制订、执行规则的原则:
既尊重情形,又尊重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乐于去做!
于是,我归纳出“三有”心法:有底线、有参与、有反馈。
●有底线:设立规则底线,和善而坚定的不妥协
有底线是首要和最重要的!明确不能做什么,并且坚定地遵守。
家长需要清晰地告知孩子不良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比如,跟妈妈外出,如果不跟紧自己跑开玩,可能会发生什么在意外和危险。
又如,与人交往要友善,3分力度是玩耍,超过6分力度很可能会伤害他人。
社交规则训练可见《孩子打架惹事,屡教不改?别着急,训练孩子社交技能的好时机来了》一文。
规则底线的固化需要时间,家长要有合理预期:
即使你清晰说明了规则,幼儿还是会反复测试、耍赖、讨价还价,希望突破家长的底线,探索自己的力量。
为此,家长的底线要鲜明、清晰,让孩子容易理解:
一是抓住机会和实例反复强化规则,有时候不一定是孩子做的,其他孩子闯祸、绘本精彩故事以及社会新闻都是底线教育的好时机。
二是在违反规则时,决定你要做什么,少说教多行动,让孩子看清楚你的规则底线。
比如,孩子们不允许在父母开车时打闹,一打闹就停车!
有底线的规则,才能给孩子信赖、稳定的安全感。
●有参与:规则制定要参与决策,给予有限选择的机会。
规则的制订为什么要给予孩子参与决策的机会?
严厉型管教看起来立竿见影,孩子一听到“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违反规则,你就会得到惩罚!”,立刻变乖!
问题是,没过多久同样的捣蛋又来了,家长感到没完没了就是这样来的。
当孩子再长大一些,还可能会出现逆反,你叫他向左,他故意向右,不然太没存在感了!
让孩子参与决策,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孩子更容易遵守,因为他的需要和意见得到了尊重。
比如,小明觉得动画片很好看,磨蹭着不肯关电视。
这时,如果妈妈强硬地说“我们说过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20分钟,到点了自然关机!”
你猜孩子会怎么样?就像你在吃一个美味的雪糕,突然被人抢走丢进垃圾的感觉一样。
孩子必定暴躁起来,下一次继续挑战,拖延。
为此,妈妈可以给有限选择,“你是想再看3分钟还是5分钟?”“你想妈妈关,还是自己关?”等,让孩子练习自控力。
之后,再等孩子心情较好时,和他约定,看电视的时间、用什么方法提醒他等等。
当下一次,孩子再忍不住继续看,妈妈就可以问:
“对于看电视,我们之前是怎么商量的?”
“按照我们共同商量的规定,你决定现在要做什么?”
孩子有机会决定自己的行动,比直接告诉孩子要怎么做,让孩子更有能力感和自主性!
这等同于成人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不愿意“被学习”、“被开会”、“被平均”一样,谁愿意做别人的扯线公仔?
有参与的规则,给孩子自主感、有掌控的价值感。
● 有反馈:设定小目标、持续反馈、庆贺成长
我们可以将建立规则当作孩子的社会技能训练,目标明确、进展反馈,达成庆祝。
一段时期内,培养的规则习惯不宜过多。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5行为习惯都不大好,你问问自己最看重哪些?最想哪一个规则先建立起来?哪两个规则会有些关联,可以结合促进?
因为当孩子发现多处受到父母的不认同,这里不对那里不是,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过多压力激素,要么抗争反着干、要么捂着耳朵逃跑、要么呆住不动。
孩子感觉好就会做得好,在遵守规则的路上帮助他设立一个个小目标,增加孩子体验做得到的机会和次数。
每遵守做好一两项规则,就得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当好习惯能持续一段时间固定下来,则给予庆祝。
家长可以有仪式感地在家庭会议、家庭展示板上鼓励孩子守规则的改变,让成长看得见。
同时,当孩子违反规则,也要提醒他合适的做法是什么?
孩子在建立规则过程中会测试、试探,手足并用地擦掉规则边线,父母则需要将目标规则的边线不断描绘巩固,不批评错的,而是描绘正确做法。
有反馈的规则,给孩子持续获得“我做得到”的能力感。
点击“好爸妈在线”即可了解更多知识
本文版权归“好爸妈在线”所有,欢迎转摘,转摘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 陈雪莹
出处:好爸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