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驾《古意》诗云:“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距离,让任何一种情意都掺入了期盼,在期盼中日渐隆重,而这隆重,惟有书信可以表达。
如今,一个电话,一句微信,一封电邮可以解决很多需求,情感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似乎显得稀薄而脆弱,再难体会到“从前日光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充盈。
好在,总有人,总有些坚持,使得一些珍贵的记忆,可以集中留存。
关正文先生主编,中信出版集团发行的书籍《见字如面》(第二季),以书信作为整本书的内核,将50封私人信件内容,收进以“生死”、“挂念”、”苦情”、“爱恋”、“知行”、“‘锋芒”、“热血”、“古韵”命名的八大主题版块,每篇辅以“嘉宾解读”、“背景解析”及“配音朗诵(文末可扫描二维码)”,让我们能更精准、更全面地把握信件的内涵,也更能体会写信人的情感。
书信这种文体本身的特点,使得它的内容更真实可信,同时《见字如面》编者选信时讲究可读性和价值感,使得这50封信,既有内容的深度,也有涵盖的广度,不仅包含普遍性的个体情绪体验,也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一些历史片断,值得我们反复细读和揣摩。
最容易读懂,也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当然是体现世间普遍情感的信件。
“生死”篇中,台湾作家黄春明写给自杀身亡的儿子,同是作家的黄国峻:
“......
妈妈知道你不回来吃饭,她就不想烧饭了,
......
妈妈什么事都不想做,连吃饭也不想。
......
我们知道你不回来吃饭,
就没有等你,
也故意不谈你,
可是你的位子永远在那里。”
既没有“我难过”,也没有“白发人送黑发人”,全信没有一个情绪化的字眼,只是平静地讲述一些事实,然而比那些催人泪下的东西,给人的震动更深。这就是功至化境的表现:最复杂的情感,只需要最简单的文字。
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当属爱情了,无论是热烈奔放,还是温柔缠绵,关于爱的文字都让人流连忘返,更不用说明知自己行将赴死,不得不写给爱侣的遗书了。
“挂念”篇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一次任务前夕,在一条巾帕上写下绝笔《与妻书》:
“......我会和你一起哭的,我从前不信有鬼神,现在却又希望它真的存在。现在也有人说真有心灵感应存在,我也希望这是真的,那样我死了以后,我的灵魂还能依偎在你身旁,你就不用因为没人陪你而悲伤了。......”
它不仅是一封遗书,也是一封情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无限依恋和深情,让人感动之余又黯然神伤,时隔百年,仍然魅力无穷,有“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之称。
《见字如面》读下来,不光让我们体会到感人肺腑的个人情感,还让人见识到历史人物的某个“特殊当下”,了解到他们为人处事的一个侧面。
“热血”篇中,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候方域,因拒绝当时政治人物阮大铖的拉拢,而被其构陷,在避祸之前,写下了《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我就奇了怪了,您常说愿屈尊结交天下能人,可这脸说变就变,连嫁祸于人,灭人九族的事都干......万一哪天又让您得了志,您还不得杀尽天下能人下酒才觉得痛快呀。......”
在今天看来,都要被人杀了,还不快逃,还要坐下来一本正经地先数落一下别人,可见他性格中也有固执的一面。嘉宾蒋方舟评价他:“候方域这人很有意思,他的义愤很符合他的人设,他爸爸是官场清流,他也是。”
《见字如面》里,还有些信件体现了高于个人的家国情怀,动人心魄。
“爱恋”篇中,抗战时期的中国空军刘粹刚,夫妻通信时,时时流露出盼望胜利的真挚感情。下面是妻子给他回信中的一段;
“我们的时候,是在杀退了倭奴,恢复我河山,我中华民族永存于世界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们再娓娓清谈。”
夫妻私下通信,能有如此热血和信念,非常了不起,尤其还是一位并非军人的女性。正是这种情怀,使得她在丈夫于一次任务中失事丧生后,没有沉溺于悲伤,创办了粹刚小学,专门收留空军子弟,传承空军英勇不屈的精神。
“热血”篇中,时任云南腾冲县县长的张问德,接到了驻腾冲日军军官的来信,以解决腾冲民生困难为由,提出和他会面,他断然拒绝,在回信中说:
“为了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意得以伸张,我能够给你提出的建议,只有请阁下及同僚全部返东京,使腾冲人民永离枪刺胁迫之痛苦......”
张问德非常清醒,没有被敌方的虚情假意所惑;同时他站在人民的角度,正气凛然,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令人由然而生敬意。
这封信不过是他抗日活动的一个切面,他组织群众开展的抗战活动,为腾冲收复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一年后,在全国五百多座沦陷县城中,腾冲是第一个光复的。
透过《见字如面》的字字句句,我们读到一些最本真的记录,体会到一种最诚实的感触与情怀,了解到藏在文字背后的一个个故事,仿若在岁月里走了一遭,在前人的经验里,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与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