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

近几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阶层固化。

这个寒假,我的同学,一个很能干的姑娘去广东打工了,春节又不回家,做类似富士康组装电子零件的活,两个月只赚六千来块。并且还带了其他一些同学去外地打工。我很不能理解,觉得付出的代价太过高昂,两三千的工作随随便便都能找到的吧,何必跑那么远那么辛苦赚如此微薄的薪水呢。然而,我的同学们告诉我:在她们老家,两千块的工资都很高,这样的工作很难找。难以想象,我家对面的小超市朝九晚五,2300一个月的薪水。卖衣服的话加上提成,三四千的工作非常好找。更何况,春节工资还翻倍呢。唉,我提的这些问只能说明自己狭窄了,何不食肉糜吧。

回到成都后,惊讶于怎么周边的人怎么这么有钱。自己从没算过钱,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只是回来后稍微算了下,超级震惊。我的邻居成都四套房,加上其他总资产千万左右;门口的五金店大叔,七套房一千五百万的身家吧······更别说以前家中开公司的那些同学了,有些确实资产上亿。

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同家庭带来的教育观念、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

1.管理生活费的差异。贵州这边有个同学,因为和母亲吵架而去广东打工。吵架的内容是:母亲指责女儿上大学一直花,觉得女儿都成年了,怎么还在花自己的钱,觉得女儿上大学是一种对钱的浪费。在听到那个同学给我们倒苦水时,我觉得不可思议:都什么年代了,还有父母把自己的子女作为赚钱的工具,作为自己的附庸品。我震惊于这样的亲子关系。不禁想了想自己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父母只会主动问我钱够不够,经常十天半个月就问一次。如果我有什么事,想要花钱,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打钱支持我做一切事,我爸就更爽快了,数额不算太大的话,问都不问直接打给我。他们是把我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但不把我作为附庸品,并且各种宠我。我们家是比较保守的观念,而邻居对子女的生活费管理非常意思:他们家实行工资制。那个弟弟从小学开始就有工资 ,每月底薪两百,名列前茅就有相应奖金,成绩退步太大,就会扣工资。最后,小家伙在小学时就资产上万。他家挺好玩儿的,在买房时,小朋友甚至还要出钱。逻辑是这样的:你要住次卧,那么就得付钱。小家伙是独生子女,今后他妈妈也会将房子的钱分给他,所以现在付钱就是种投资。很有意思的商业逻辑。

2.养老的差异。我们组研究“高知老人养老需求”。于是,我跑到省图以及省美术馆去问那些老人。发现成都的高知老人前卫得可怕,之前我把他们仅仅当作是有文化的老年人,这是我的错。调查者中挺多都希望今后养老院养老(而非政府提倡的家庭养老或者社区养老),因为更加热闹;希望以房养老的;自己走到哪儿,就住到哪儿,追寻好看的摄影展的(所以这是开辟了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旅行养老吗?);日常娱乐是打自己创制的拳法······他们真是过于潇洒,我觉得自己才是个老年人,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我问人家:你今后的养老需求是什么,被人家反问:“养老?我从来没考虑过养老?你觉得我老吗”,问另一个调查者,直接被问到“你知道成都的时间银行在哪儿吗?”我:···。无言以对。我只在新闻上听过时间银行,却从未放在心上,因为觉得这观念太前卫,不适应国情。听听就过了,从未想到成都 也有时间银行,该想法竟然在现实生活中投射到了。更可怕的是,对方是一提到养老就瞬间想到时间银行,而我只是有些印象,绝不会条件性反射想到这个东西。说明我是过于不关心时事了。

再问:“你对自己的养老生活满意吗?”我以为会像以往那样,对方会回复:“一般满意”。然而我错了,有好几个都说的是不满意,因为他们意识到我国养老较之世界的差距,一个叔叔说我国的幸福指数甚至还没有泰国高,泰国的养老制度都比我国完善得多。这个回答真是出乎意料。

并非所有的高知老人都这么随性。在贵阳我问到高知老人们,发现他们的回复都中规中矩(我觉得这样其实挺好的)。也许这和成都的城市性格有关吧,大家的骨子里都透着安逸洒脱。爱耍爱生活,透着道教那种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精神。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阶层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