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与防火

俗话不俗:水火无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火也一样。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火吃上熟食,靠火取暖及照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火是人类进化升级的催化剂。

前提是得可控,否则,就会“翻脸不认人”。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一个小镇,经常发生火灾事故。刚开始消防队员到处去救火,忙的焦头烂额,只感觉人手不够。但是,人员增加了,按道理来讲,应该是好多了吧,但结果还是没有减少多少。

到底是怎么回事?此时,反思能力起作用了。

既然此路不通,那就换个思路:火灾发生必然是有条件的,一是可燃物,二是得有氧气,还有一个必要条件:温度,任何燃烧只有温度达到其燃点,燃烧才会发生。

那就从“破坏”燃烧条件着手,象王母娘娘将牛郎织女那样,中间造一个银河,让两人永不相见,就产生不了“爱的火花”了。

对于火灾,也可采用隔离的办法。也就是从灭火思维转移到预防为主,结果,火灾次数明显减少,重大火灾事故几乎是零,至于星星之火,也在平时巡查时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了。

怎么“破坏”其“见面条件”呢?

第一、让其缺氧。将空气赶尽杀绝,也不可能,更使不得,我们一秒钟都不开氧气的。看来,对付助燃剂,即空气,是不可行的。

第二、控制可燃物。将可燃物远离我们的生活,回归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用树叶遮羞?这是不可能的,也太极端了。只要将易燃物远理火源,也就是隔离火源,也是可控有效

第三、控制温度。

燃烧发生的机理,是可燃物达到了其燃点,才会发生的,并非只有明火,才会发生燃烧。当然,在易燃物存在的环境中,严禁烟火,禁止吸烟,还是非常必要的。

传说中的“鬼火”,是磷的燃烧,而磷的燃点,大约是40摄氏度左右,燃点较低,这是自燃。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炎热的夏天。

不管是自燃,还是“他燃”,关键是将温度控制在其燃点以下。

在生活工作中,经常听到谁谁谁是救火队员,就是能解决重大问题的人,一旦解决了问题,宣传报道扑天盖地,这就是英雄。

而在平时,坚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消防检查的“救火队员”,却寂寂无名。

同样道理,我们只记得住抗洪英雄,却无视那些平时堵蚂蚁窝的人,而此时常会把“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抛后了。

无名英雄,才更值得让人尊敬。

防火也更胜于救火!

你可能感兴趣的:(救火与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