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天 正义该有多少硬度?

        又一名法官倒下了,拒绝说清者后,倒在了对方的利刃之下。倒在了正义之前!

        暴力不能对抗正义!官方的谴责,同行的悲哀和愤怒,大众的震惊!我想说的却不是这个。

第十一天 正义该有多少硬度?_第1张图片

        发生在人之间的冲突,一是误会,二是面子。一份判决书,输了的人总会有不服,所以我们裁判之前,多个程序里都要释法说理,无非是最大限度的减少误会,因为,案件的当事人,大多数是不懂法的。

        面子这回事,谁都有。啥时候拿出来秀个存在感,得分分时间场合。面子有时候是某种情绪情结,自己都还没摆脱呢,自己和自己都没过去呢,更不要说有外人的介入和评价。欠薪者不是真的没钱,老赖们大多如此。伤人者必须伤人而后快?怕也不尽然,事不如愿,事没办好,面子上过不去。

第十一天 正义该有多少硬度?_第2张图片

        如果我说这是犯罪主观后面的主观,支配主观的潜意识,恐怕有法律人会有异议。那我再说说正义。

        凡事,能挺到最后,笑到最后的,一定先是活下来的。正义该不该有硬度?必须有!!但是,代价绝不应该是正义守护者的生命!!我们是不是都习惯于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这样的新闻来闪现一下正义或者良知的界限?就像杀医案,爆炸性不够,就不足以闪现那条界限的存在?

        都在说法律是有温度的。很多未成年人的案件,其实都是在“法外开恩”———没有法定从轻从宽的理由,为何能“违法”处理?又为何可以赢得一片叫好?

第十一天 正义该有多少硬度?_第3张图片

        法律必须硬邦邦的铁板一块,必须的。然而,这个无懈可击的硬度表面,必须也应当有那么薄薄的一层,带有温度的柔软表面。这是法律和执法者与任何民事,行政,刑事诉累当事人之间接触也罢,碰撞也罢,摩擦也罢,不可或缺的存在。

        初中上物理课,我清晰的记得,老师如何详细的阐述一个玻璃杯落地破碎的过程和物理学原理。物理同人理啊,通人理啊!世界大同,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政治课上,我们学到了,我们只能顺应,利用,而不是改造自然规律。都忘了吗?

        周法官是一名优秀的执法者,一定拥有丰富的执法经验和法律智慧。然而她却用血肉之躯挡在了退无可退的法律硬度和行凶者的利刃之间。既悲且叹!

        民事法律讲究定分止争,刑事法律讲究恢复关系。执法者是这一目的的推动者,执行者,在此过程中又生新的矛盾和冲突,执法者的原因可能远大于法律本身的问题。

        所以,柔软代表的不是软弱和退却,而是执法的智慧。就如同我们文化中的智慧,和而不同,和合天下。

        谨以此文,祭奠逝者,警示生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一天 正义该有多少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