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和芳香疗法两者关系的思考

1. 

中医和芳香疗法,我觉得可以是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中医有非常高维度的哲学基础和人体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可以顺手拈来多种治疗方式:方剂、针刺、艾灸、导引、食疗等等。

如果采用中医理论来指导精油使用,芳香疗法完全可以成为中医下面的一个分支。如《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所说: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2. 

芳香疗法是以从芳香植物中萃取的精油为治疗媒介。常见的精油有三百余种。因为埃及、波斯、印度等国家有源远流长的芳香植物使用历史,加上现代芳香疗法的起源地在法国,英系、法系、德系芳疗也在现代芳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常用的精油种类带有浓厚的东方和西方特色,例如乳香、没药在圣经植物中长期占据C位,薰衣草来自大名鼎鼎的普罗旺斯,迷迭香、罗勒等多种香草是西式餐桌上的常客。

中医学里用于治疗的草药并不限于芳香植物,但是使用芳香植物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治疗法则中与芳香有关的就有“芳香化湿”、“芳香去浊”、“芳香开窍”,常用的应该就是藿香、佩兰,更有冰片、麝香、苏合香之类的。在历代医案中,用芳香植物甚至荷香、茶香等来醒脾、开胃的例子也有很多。

3. 

有人说精油相当于浓缩的中药箱。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觉得精油不能完全等同于中草药。

中医里的草类药材可以是植物全株或根、茎、花、叶、皮等某一部分。精油也是可以萃取自芳香植物的全株或根、茎、花、叶、皮等某一部分。

但是中草药经过晾晒和炮制后,大量保留了植物的原始信息。之所以说是“大量”,而不是“完全”,是因为晾晒或炮制会失去新鲜植株的一些性质(例如干紫苏的香气远远不如鲜紫苏,因为芳香小分子在晾晒过程中很快就挥发掉了),或会增加一些新鲜植株没有的性质(例如盐炒、姜炒、浸泡等炮制方式会改变药材的性质)。

精油则仅萃取芳香植物里挥发性高的芳香小分子,大分子是无法通过蒸汽蒸馏法保留下来的。例如姜黄精油含有挥发性高、分子小的姜黄酮,却留不住大分子的姜黄素,然而姜黄素也是非常具有治疗价值的物质,如果仅使用姜黄精油或仅使用姜黄粉末,则无法同时利用姜黄酮和姜黄素的好处。

从两者的制作方式来看,我觉得总的来说,还是中草药保留原植物的全息信息更多一些,用途更广泛一些。

从便利性来看,则是精油更方便、更快捷、更灵活一些。我可以在家里配备六七十种精油,足以应对大部分的常见健康问题,但是要配备类似的中药储备,只怕需要一个大架子。

从使用成本来看,至少在国外,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芳香疗法的成本还是要低一些,例如我给孩子治疗感冒、湿疹,成本不会超过20人民币。

4. 精油的使用到底需要调动多少人的阳气?

这是最近跟蒙城一位经方中医讨论的问题。她也使用精油,但是主要是偶尔享受一下香气,或是割伤擦伤的时候,会使用薰衣草精油来止血。她之所有有限度地使用精油,是因为她觉得精油具有芳香走窜的性质,所以容易夺精气,精不足的人少用为妙。

她的说法我也觉得有一定的道理。《黄帝内经·经脉别论》中说道:“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生病起于过用”,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而这个“度”,是根据每个人本身体格和情志的“勇怯”程度来确定的。体格强健、性格坚韧的人可以轻松驾驭的事情,到了体格柔弱、精神懦弱的人身上,很可能就会变成千斤重担。

但是对此我又有一些疑惑,因为我看过不少精油提高身体基础素质(免疫力)的案例,所以是不是说明只要使用得当,精油不但不夺精气,还可以滋养精气呢?

讲一个亲身的例子。我因为阳气不足,无法到达颠顶而经常头痛,有一次实在是痛得没办法,想起圣经里有用乳香给圣人摩顶的习惯,于是用乳香频繁涂抹百会穴。效果很好,不到半小时头痛已经消退。后来我把这个事情给那位经方中医讲了一下,她说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不过是强行提升阳气,治标不治本。

我也知道治标不治本,我也不指望涂抹这几次能把本给治了。我只是在实践和思考。在我自己这个例子里,我觉得乳香升阳的作用,可以类比于艾灸,一样是强行提升阳气。我觉得在治标这个目的来看,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如果修改一下配方、比例和涂抹的位置,加上长期坚持,我相信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治本的效果。

所以又回到了开头的那个问题:中医本身是包罗万象的,它包括了社会哲学、自然哲学、心理学、生理学、地理学、营养学甚至运动学等等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不包含的。芳香疗法本身是一个很细的分支,可以与中医互相见证和互相补充。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中医和芳香疗法两者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