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从一出生,就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而涂鸦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谷歌经常发布有趣的涂鸦。这是4-22地球日的谷歌涂鸦,分别是来自不同区域的濒危生物:
1.漂泊的信天翁——现存鸟类中翼展最宽的鸟
2.沿海红木——世界上最高的树木
3.阿马乌童蛙——世界上最小的青蛙和脊椎动物
4.腔棘鱼——有4.07亿年历史,现存最古老物种之一
1、涂鸦是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历程
所有伟大的发明和经典佳作,都来自不断的实验和练习。创造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只有具行动力者能把它创造出来。
成长中的小宝宝,脑海中也总是想着很多东西,但能力有限的他,只能把在脑中闪过的几千个念头,抓取一些,用他知道的方法表现出来。
宝宝的涂鸦游戏是一种虚实之间的转换,从无到有的体验,从想到做的过程。
而且创造是永远的现在进行式,并非一次就可达成任务。因此,要提醒各位亲爱的爸妈,宝宝的作品画不像、会反复画是因为他正在练习,唯有经过持续的演练,他才能慢慢消化整理,把心中所感受的,变成大家都看得懂的图像。
2、涂鸦是感知觉统合的推手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视觉艺术学系教授陆雅青说,幼儿依赖感觉和动作经验去认知他的环境与自己的存在。
涂鸦的动作发展,通常是由肩膀的关节运动,慢慢进步到运用手肘、手腕及手指关节。
当宝宝涂鸦时,等于提供他练习整个手部的操作,再由简而繁地增进手部和整个身体以及手眼之间的协调;
而涂鸦过程中所创出的造形和绘画色彩的刺激,也可促进宝宝视知觉的成长。
此外,陆雅青教授也说明,当宝宝涂鸦时,必须用眼去观察物体,将「视觉」形象转变成「心象」。当宝宝转化的能力愈强时,感觉经验的累积往往也会比较丰富。而多元的绘画或涂鸦媒材,也将同步引发宝宝嗅、听、味和运动觉等感觉统合作用。
所以涂鸦创作是幼儿感知外在世界的综合形象,加上身体动作协调发展程度所呈现的一种自我的表现,一种本能的反应,这些感统的刺激,涂鸦功不可没。
3、涂鸦还可以表达需求与情绪
台北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系助理教授范睿榛说,宝宝们语言能力有限,辞库量还没存到足以清楚表情达意,这类「密码」似的涂鸦创作,其实是他们展现内心情意感知的另类「视觉」语言。
英国自闭症小女孩Iris Grace的画作
“相对于过去整日在蓝天下、草地或旷野上自由跑跳的孩子,现代孩子普遍缺乏伸展肢体的机会,及多元的感知觉经验。”
肢体发展及对环境的认知与绘画有关,当宝宝在墙上恣意涂鸦时,他正传递出身体的讯息:「我想动,我需要游戏!」
涂鸦也会泄漏出内在情绪与当下的喜好。窗外的雷声让宝宝吓了一跳,他选择用狂乱的笔触和颜色记下对打雷的感受。给宝宝纸笔,他将在创作里说出各种心情故事。
4、涂鸦经验影响人格形塑
此外,在人格初形成的幼儿阶段,父母对孩子涂鸦游戏的态度,也将对他日后人格的养成,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陆雅青教授说,父母若否定了涂鸦创作是幼儿的一种原创表现,老是以「画得像」或「做得像」这单一标准来指导宝宝,他可能会对自我的能力感到怀疑,觉得自己不会画、没创造力,可能因此产生退缩、被动、没自信的人格特质;有些被大人纠正过的宝宝怕画错或做错,甚至选择不再创作或只敢描绘别人的图。
“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毕加索
此外,有些想涂鸦的宝宝,因为曾被大人责骂不准乱画,被压抑冲动的经验,让宝宝误以为所有内在冲动都是错误的,因而产生罪恶感。
她提醒父母,宝宝若总是在压抑的状态,还可能造成孩子害怕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所以,大人可别小看涂鸦游戏的重要性呢!
每个宝宝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父母的教养方式及社经地位等等,都会影响绘画发展;既使是同年龄,在绘画发展上也会有所不同。
父母或师长不应以固定的标准、或唯一的发展模式,论断不同的宝宝,也避免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
扮演一位忠实听众、永远支持的关爱者、充份爱心的引导者,让孩子更具信心表达自己所感受的、所知道的生活事物,在一个自由的世界中成长,用他独特的方式展现其生命彩绘。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文字:接纳性的语言会让孩子打开心扉。在接纳所带来的影响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让孩子有了「被爱」的感受。
如果父母懂得如何通过他们的语言,传递对孩子的接纳,他们就能协助孩子欣赏自己肯定自己,极大促进孩子的发展,使孩子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力量,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可以掌握自己生活方向的人。
千万别忘了,“涂鸦”,正是宝宝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