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跳楼:是心里脆弱还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

01
又一位研究生跳楼了!

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一名研三学生陶某,坠楼身亡,警方认定自杀。

陶某姐姐随后微博爆出陶某与导师王某的微信记录,直指弟弟之死与导师王某长期压迫奴役有关。

记录中,陶某回复最多的两个字是:“到”和“是”,对话关系不像是师生更像是主仆。

更令人不解的是王某说:“大胆的说出那六个字!”

陶某紧接着答道:“爸我永远爱你。”

这是怎样的驯化和演练能达到这样的心领神会。

如果这样相处模式不是出于陶某的自愿,那么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是陶某脆弱吗?还是受人要挟牵制,本身却不知道如何反抗。

可以想象陶某绝望至极才采取了跳楼的极端手段。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通过这件事希望给更多人带来反思。

02

真正的师徒关系,是为了知识而教学相长。“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但是在日常学习中,老师往往扮演着主宰一切的强者,有多少学生和家长,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敢怒不敢言。

我上初中时,有一个女班主任,性格相当暴躁。

一次,班里的一个男孩犯了错误,全班同学都在教室上自习的时候,老师把他堵在教室的门口抽打他的嘴巴。

清脆的响声,一下、两下、三下、、、一边打一边夹杂着谩骂。

那天之后再也没有见过那个被打的男孩。

还有一次,班上另一个男生,上课时候回头说话,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立刻让他站起来,他站起来。

老师先是教育他,后来又理论联系实际讲起了以前他的不良事迹,越说越生气,最后索性不讲课了就骂他。

在她骂的正起劲的时候,男同学突然坐下了。

老师问他:“我没让你坐下,你为什么坐下?!”

“我累了!”我同学用缓慢的挑衅的眼睛望着老师。

老师为了缓解权威被挑战的尴尬,试图用手将他拽起来,男生顺手将她推到一边,随后拿起了凳子要揍她。

同学们上前将两人拉开才算了事。

这件事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如果没有宽大胸怀,博爱的力量,合适的方法请不要为人师表。

更要拒绝言语还是身体上的攻击,你无意的一句话,或做的一件事将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03
电影《幸福来敲门》中,穷困潦倒的父亲对自己的儿子说:“没有人可以定义你的人生,我也不可以。”

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能允许任何人定义自己孩子的人生。

老师说孩子聪明就欣喜,说孩子笨,就觉得孩子不是读书的料,放弃孩子。

我有一个七岁的儿子,他很淘气,爱表现,多动。

一次我接到了他兴趣班的老师电话说要给孩子调班。

原因是有家长反应儿子说话大声,影响别的小朋友听课。

当我得知所谓的调班,其实是就是老师单独带我儿子,我的孩子被区别对待了。

我及时说不,要求自己去听课看看情况再说。

一节课听下来,我发现儿子真的坐不住,爱抢话,出风头。

放学后逐一帮助孩子纠正,同时加强课上内容的吸收,结果两个星期后,宁宁不仅改掉了坏习惯,课程还进了级。

每次接他的时候,老师都顺便夸上几句。

正视孩子的优缺点,发掘孩子的潜能,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期望,也不能允许别人伸手指点孩子的人生,即使他是老师。

04
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是基本生存技能的培养,然后是专业知识的培养,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向社会输出的都是巨婴。

实践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在教育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基本生存技能,更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有多少大学生知道消费者维权电话?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合法权益被损害时应该到那个部门去反映?

是师德监督体制不健全,还是相对人维权意识不强?

拿陶某自杀事件来说,陶某姐姐爆料陶某每年得到助学费,在导师王某的要求下捐回研究所,难道拿不到导师对他进行不合理对待的证据吗?

忍无可忍,何须再忍,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害怕失去什么?

同样的例子,2017年3月,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李某在上班的时候,接到女朋友的微信,说前男友王某来到李某与女友的居住处,拿刀威胁她,要求李某马上回家。

结果赶回去的李某死在了王某的刀下,如果李某在王家赶的同时报警求助,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究生跳楼:是心里脆弱还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