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组”,一个传说中大隐隐于市的神秘组织,最近因为一个段子,终于藏不住了。
顾名思义,气氛组的组织任务就是为了营造气氛。
要知道,人类的本性就是爱凑热闹。从星巴克到奶茶店,从逛实体商场到刷购物软件,哪还有人能逃出这个组织的包围圈。
更何况,如今别说商家离不开气氛组的护城河,各位普通人又何尝不是靠气氛组苟活着?
职场气氛组负责给领导的奇思妙想捧场;家庭群气氛组负责用语言给中年长辈的打油诗装裱镀金;追星气氛组负责360天天天不重样地给爱豆吹彩虹屁……
就连在社交场上,社交废物们也离不开社交气氛组的插科打诨救命。
有一种人,饭桌上能给人转菜倒水,酒桌上能找人划拳碰杯,再无聊的笑话都能徒手接,吃饱躺平还能给大家张罗点升华爱的小游戏。
社交场合要是缺了一两个这样永不冷场的氛围加热器,只会觉得索然无味。
要成为这类人,第一要义就是“自来熟”。
这三个字对于如今的社恐青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可是搁在社交气氛组的身上,只不过是散发魅力指南的第一章。
就拿开学、入职这样的场合来说。
当薄脸皮星人还在“抬头四顾心茫然”的时候,一个成熟的社交气氛组组员已经用几句话就搞清楚了前后左右同事同学的名字、老家、兴趣爱好。
末了还能顺带捎上不明就里的新人约一顿周末的烤肉促进情谊。
他们总能在见面的瞬间准确地找到开启话题的突破口,并在得知对方名字的第一时间就无比自然地把称呼换成亲切的小名或者外号。
在社交上营造虚假繁荣的重担,可不就是都压在这群人的头上了吗?
对于社交气氛组来说,具体怎么做无所谓,但必须营造出所有人都在享受社交的“氛围”,重要的是气氛感。
因此,会捧场,成了他们必须习得的技能。
比如在综艺《潮流合伙人》的某期节目里,周扬青就是个妥妥的捧场王。
嘉宾之一的陈伟霆充满期待地宣布了门店营业额突破一百万的重磅消息;
结果范丞丞一脸睡意不给反应,欧阳娜娜转头做饭仿佛不太在意;
只有周扬青尖叫,兴奋,欢呼,捧得陈伟霆心花怒放。
社交圈的氛围担当们最擅长用语言+肢体动作的形式放大自己的情绪和表达感染力。
有时候,哪怕他们只是在糊弄,也能在肢体和语言艺术buff的加持下表现出十足的诚意。
低级“弄弄子”除了“重复上文“答非所问”“强行凑字”的三件套之外毫无新意。
但社交气氛组在应对“尴尬到脚趾抓地”“你这话我没法接”的窘况时,却永远能做到绝处逢生。
其实他们的套路根本谈不上新鲜,说白了不过就是:不管对方表现多尴尬,夸就完了;不管现场氛围多不热烈,嗨就完了。
但没人能拒绝这种被人肯定、一呼百应的快乐。
跟捧场王聊天,再冷的梗也不耽误他们激情捧哏。
震惊型、鼓掌型、追问型、仰天狂笑型、骚话连篇型……总有一种回应能戳中社恐人的软肋;
去球场,哪怕是投个界外球,也能收获捧场王们“臂力惊人”“差一点就进了”的肯定,围观群众的兴奋程度堪比见到了用三分杀死比赛的杜兰特;
更别提是去KTV这样人均戏精的地方,只要你敢开口,氛围组立刻让你成为整个包厢最闪亮的明星。
我愿称他们为新时代最智能的无情吹捧机器人。不需要任何由头,就能用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情把被吹者砸晕。
正因如此,有时人们也会困惑于这样的“闭眼吹”是否太不出自真心,
比如彩虹屁吹得太快太满,终于露出了明显的破绽。
@蜻蜓队长/闭眼吹之“我的姐妹在我心中永远完美”
不过很快这种质疑就会被气氛组反将一军,继续用溢美之词糊弄过去。
“你这是在质疑你作为一个美女的魅力吗?”“难道不看你的照片就不能夸你好看了吗?”
事实是,这个世界没有人会讨厌赞美,更何况是这样倾注了热情的无底线赞美。
日本主持人松子在自己的节目中做了个实验,嘉宾是一个内向且自卑的女孩子。
在接受实验的50天里,她每天都能收获周围人的夸奖——
“你的眼镜很好看”“这件T恤好可爱”“这束花很配你呢”……
连续收获了50天赞美之后,女孩子的气质居然真的有了不小的变化。
但偏偏真诚赞美别人的技能又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比如社恐如Vista小松菜奈,每当她努力用热情的语气表达对朋友的肯定,总会收获对方“敷衍”的质疑。
社交氛围组会用劈头盖脸的热络砸晕人,一旦被拉入这种氛围里,参与者面对的就会是漫天飞舞、应接不暇的吹捧和俏皮话。
而大多数人回想起自己面对种种需要“会来事儿”的社交场合,最终交出的答卷不过是阴间祝福又+1。
所以你看,人们无比依赖社交气氛组,不过也是因为有太多的社交技能缺陷需要由这群人来补全。
光是社交气氛组成员身上的“热情”标签,就足够让很多不知道如何外放情绪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尤其是很多不事社交的年轻人。
除了能在隔着网线和网友的商业互吹里收获一点快乐之外,也只有在面对这群人无条件的捧场和赞美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一点“友好型社会”的温暖。
另一方面,虽然很多社恐星人天天以“摒弃无用社交”为由把自己缩在壳里,但在现实的人情世故面前,他们又不得不把头探到壳外面。
Vista新垣结衣回想起自己参加同事婚礼的场景时,第一反应不是心疼自己送出去的份子钱,而是对其中堪称微型世界大战的“堵门”环节心有余悸。
拥有一大堆薄脸皮朋友的她,从那时开始就开始为自己的婚礼坐立难安。
只因她一幻想自己的朋友们在堵门环节面面相觑尴尬冷场的样子,内心对结婚的热情就凉了半截。
以相亲为名完成自我价值认知的联谊、名为重聚实为凡尔赛大舞台的同学会、总有人在吃饭环节出来搞事情的团建聚餐……
生活中看似只要埋头干饭就能糊弄过去的社交场合,往往最后都成了社恐的绞刑架。
但要这时候能有个社交气氛组成员出来打圆场,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
带头做游戏的是他们、挑起话题的是他们、接最后一句话茬的还是他们,总之只要有这群人在,就绝对不会让场子冷下来。
对于不善社交的年轻人来说,气氛组就是社交粘合剂和催化剂,有了他们,自己便可以安心糊弄社交了。
而对于气氛组成员自己来说,参加活动时给人拍手叫好,对陌生人报以最大的热情和善意,亦成了一种可以任意发挥的习得技能。
他们是无私的捧场王,是朋友间的彩虹屁制造机,让普通人享受到众星拱月的待遇,说起话来也让人“如听仙乐耳暂明”。
在塑料姐妹/兄弟情遍地的当下,这种积极主动充满温度的强势型社交,简直是当代年轻人社交界的一块瑰宝。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有时,社交气氛组成员们也会表现得像是社交圈海王——
因为朋友遍地,对谁都热情,所以看不出对谁才是真心。
但仔细想想并不奇怪,毕竟现实生活中,谁会不愿意跟这样会找话题、会逗人开心、愿意照顾所有人情绪的天使做朋友呢?
其实说穿了,这些勤勤恳恳维护着社交氛围的气氛组,不正是是人人向往的高情商、会做事吗?
如今,社恐属性成了年轻人身上一块政治正确的标签,仿佛在任何场合抛出一句“我社恐”的自白就能安心缩进自己的小世界。
反倒是像社交气氛组这样的存在,挖掘出了他们内心渴望社交的欲望。
这些用正向激励裹挟众人前行的人们,不仅是社恐的克星和救星,也是人类社交界之光。
点个在看,
“社交气氛组”立刻降临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