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己曾经因为学习的问题一直被折磨,后来好不容易有点感悟看到身边还有很多人也被折磨,随便聊聊我的见解,希望大家读完之后能有所收获吧。(具体的看认知论哈,我就随便聊几句我的见解)
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并且提炼的过程。
说的太简单了好像,但其实本质确实是如此。展开来说,就是把获取到的知识整合,并且关联凝练,使得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并且能运用于实践之中。
感觉还是抽象了些,举个例子吧,以学习吃饭为例:我想知道怎么吃饭,得先看别人怎么吃饭,或者自己拿吃饭工具试一试,这个过程就是获取信息;之后通过总结,你找到了一种吃饭方式——拿筷子(或者是勺子?谁知道呢)吃饭是最好(对你来说)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就是把之前获取的信息联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你问我联系在哪里?可能一开始你用脚拿筷子拿不住,你就知道了一个信息:你不可以用脚拿筷子;相当于是排除掉了你身体的其他部位之后得出了结论,或者用手尝试了之后发现可以,我真是个小机灵鬼之类的,反正就是个例子,笑笑就好。
经过无数先人前辈们的总结,其实已经凝练到了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里面去了,只是感觉大多数人没有发现(你问我吗?那不然呢?我开始肯定也没有发现(手动狗头))。
玩笑归玩笑,面对这些充满智慧的前辈,心里还是比较敬重的。翻开一本初中教科书,仔细研究,便会发现其中奥秘。
不过在聊聊我的发现之前,先说点题外话———想想婴儿时期我们是如何认知事物的?没错,就是模仿(想错的面壁思过去)。这确实是一个极为广泛实用的学习方法,如果稍微研究一下模范的本质——其实就是想吃饭但不知道怎么吃,如果不模仿就会被饿死。虽然很皮,但是这句想吃饭有点东西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导向。
所以说了半天,婴儿时期的学习就是:兴趣导向+模仿,如果抽象成一个模型(好装逼啊感觉,换个词吧,叫一一对应),可以对应成 目的+方法。
那方法在哪里呢?没错,就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里。
还是要卖个关子(别打我),在bb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之前,先提一下物理里面的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推广出去就是守恒思想。关于这个思想,简单点来说,就是把信息看成能量,因此信息的获取肯定需要其他的能量去转换,比如你的精力、时间等。这是贯穿理论始终的,也是我目前认为的——最终奥义。
现在知道了学习是什么——获取信息;知道了稍微具体一点的学习方式——目的+方法;最后还有了守恒思想。现在来真正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大法。
翻开一本初中物理课本,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我们先看一下它是怎么试图教会我们的(手动狗头):(下面这张图,是不是很熟悉)
一开始会发现,教科书并没有一上来就说力的什么概念或者很装逼的东西,而是通过一个引言的形式去先说了个体育项目。
ok我们继续看:
教科书一开始还是没有和我们讲力的定义或者很装逼的概念,而是摆事实类似一种聊天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力的先验知识——“推、拉、吸引等概括为作用”。之后终于,教科书给出了力的定义:总要有一种语言描述去描述一个事物,可以理解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一个别名。
大家到这里可以思考一下取别名的目的,后面我们再讨论一下别名的问题。
最后给了一下力的描述单位——总要去量化或者说去衡量一个东西,比如金钱单位:元、重量单位:两、克、千克等。
ok我们继续看:
又是经典的以例子入手,先给出例子,然后再根据这里例子去展开叙述,但是这还不是最精巧的地方: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教科书刚刚说完力是什么之后,直接开始往力的作用上面去靠,这二者之间是存在关联性的,这种关联性是什么意思呢?
在bb这个之前先讲讲我小时候的事情,还记得我那个时候学英语,总是喜欢学不明白的时候问一句:学这个有什么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曾经有这样的想法哈,有的话自觉点赞(狗头)。
回到正题,没错!现在教科书就在回答我的那个问题:力有什么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后面的“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就是在进一步对力的具体内容做补充,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捡起你们的初中课本再看看。
到这里很多同学可能觉得:“哎呀,这有什么玄妙的地方吗?这么简单的知识不是随便学吗?” 我只能说:“小了,格局小了”。(上单老姐的话拿来用用,手动狗头保命一下) 咱们慢慢的通过这个表层的现象去参悟它的本质。
回过头来,我们稍微概括一下教科书做的事情:
从中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会有如下几个问题:
1 为什么教科书这么喜欢举例子?
2 为什么教科书举完例子之后没有直接给出力的定义,而是先解释“作用”这个概念?
3 为什么教科书要起别名?或者说为什么要给“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起这样一个别名“力”?
1 为什么教科书喜欢举例子?
我们发现教科书很喜欢举例子,所谓例子指的就是生活中的事件,或者说,是实践经历。为什么呢?
所以哈,大家平时学习的时候看到这种很装逼的名词怎么解决?——看看他是哪个叙述的别名,然后把别名和这个装逼名词对应起来记住就可以了。比如你想到“作用”——想的是“推、拉等现象”;想到“先验知识”——想的是“掌握下一个知识前必须掌握的上一个知识”或者是你自己对它的理解。
这样是不是有种感觉不知道难在哪里,自己逐渐无敌的感觉?(开个玩笑活跃一下)
关于认知论我不多bb,慢慢学去,我自己也只是了解皮毛。但一定不要产生对某个知识觉得很装逼,或者拿着某个知识出去装逼,这样只会让别人(牛逼的人)觉得你是个**,弱鸡可能看不出来会被骗,小问题,都是从弱鸡过来的(像我有的时候也会被骗,狗头保命)。
这里稍微用守恒的概念解释一下认知论:
1 当两个人交流的时候,如果其中一方的先验知识不够,另一方想要和它说清楚就必须解释更多东西,而且牛逼的这一方还得足够牛逼看清楚本质,知道弱势的这一方缺少哪一部分先验知识才能很好的解释,先不说对牛逼的这一方要求有多高,就说这个沟通成本就可以喝一壶。因为牛逼的那方在获取知识的时候他有了更多的能量,现在你要强行让弱势的那一方拥有和牛逼的那一方相同层次的能量,(斗帝和斗圣沟通强行让斗圣拥有斗帝实力doge)那肯定需要能量去填充,这部分用来填充的能量就是沟通成本。
2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把知识当作能量,不过是谁,不管这个人有多牛逼,爱因斯坦也好,天才也好,什么装逼的人都好,都必须遵守物理学定律:能量守恒和熵增。
能量守恒就意味着你必须花费能量去获取知识,花费的能力可能是你的精力,你的时间,你用辛苦赚来的钱请的老师。
熵增就意味着能量无时无刻不在从你体内流失,简单点说你会不断遗忘知识。
3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其实从某种层面也告诉我们——必须遵守事物的认知规律才能更快的认知事物。之前教科书的顺序,就是无数前辈们探索出来的,适合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你完全可以不遵守发展规律,很简单,你需要花费更多的实践和精力,要是闲着没事干我觉得完全可以。
说了那么多,我一直认为只有能够运用于实践的理论或者将来可以运用于实践的理论才是真正牛逼的理论。
当然,根据每个人具体的先验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的量,每个人适合的方法肯定也不一样。因此虽然说是实践中具体怎么学习,但叙述还是会偏理论一些。
先说说学习需要什么:
1 精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状态。
2 时间。也就是我们说的努力。
3 方法。也就是将事物的认知规律有了理解以后,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为自身制定的,比较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案。比如有的人早期背书很有feel,有的人晚睡有feel。
4 信息。假如有一个牛逼的老师,那学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不然的话得自己去查自己去理解,对先验知识的理解有时候还未必深刻和准确。
说的装逼一点:就是 毅力(时间精力)、天赋(信息,比如书香世家,比如遇到贵人,上天赋予的;因为一般来说过目不忘或者脑容量比较大那种天赋微乎其微,什么?你问我为什么?学生物去)、方向(选择比努力重要)。
有了方向,有天赋,再加上毅力,最后运气占主导,就能成功(除非你的实力功参造化,拥有无视运气的实力挡我没说)。(真的好装逼啊,受不了)
不过学习嘛,前面三者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