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的系统架构
今天在网上看到人人网使用的开源软件列表 ,人人网的架构师写的,看完后,大概了解了人人网的架构信息
数据层
使用MySQL ,同时使用Tokyo Cabinet(Key-value的存储引擎,简称TC)做一个数据冗余,TC代替MySQL做存储,例如搜索结果页的用户资料,但Tokyo Cabinet没有网络处理能力,需要使用Tokyo Tyrant以提供网络接入能力,并调用Tokyo Cabinet的API进行持久化存储
Tokyo Tyrant其实也是Tokyo Cabinet的作者开发的,主要是支持Memcached传输协议的网络接口,可以理解为Tokyo Tyrant处理网络连接,协议解析,然后调用Tokyo Cabinet的API来完成持久化存储
服务端
Web Server : Nginx, 使用Nginx的代理能力,做跨IDC的请求代理,同时与Java Server–Resin搭配,解决Resin网络连接处理能力弱的问题
Java Server: Resin 替代Tomcat作为Java服务器
代理服务器 : Squid 做图片文件的反向代理缓存
Linux服务器集群系统: LVS(Linux Virtual Server),使用它的4层的负载均衡,替代了很多硬件的负载均衡设备
框架
Java web框架: Struts,王兴同学一开始写校内网果然是用structs,现在的人人网开始慢慢舍弃原有的框架,并自己开发了一个web框架,传闻将来也会开源出来
搜索引擎框架: 基于Lucence提供搜索人的服务
网络框架:Netty,一个Java的网络框架,和apache的mina类似,但比mina更高效,用来提供一些小的服务
服务器系统监控
ganglia Ganglia是一个跨平台可扩展的,高性能计算系统下的分布式监控系统,如集群和网格
应用层缓存
Memcached 一个纯内存的key-value的cache系统,使用spymemcached作为java的Client
ICE : 一个跨语言的网络通讯框架,框架本身提供了强大的通讯能力,管理工具,负载均衡方案,其跨语言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基于这个框架之上,我们选用合适的语言来提供合适的服务,比如我们使用C++来开发Cache服务,使用Java来开发一些逻辑服务。框架本身可以很重,也可以很轻,具体要看你怎么用:)
Memcached和ICE的缓存服务区别
对Cache的操作粒度不一样,Memcached对Cache对象以binary byte作为一个整体来操作,需要频繁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我们使用ICE提供的Cache服务,可以以Cache对象的一个或者多个字段来操作,比如一个用户对象,我们可以只更新它的姓名。
人人网中间层:问题篇
由开源软件组成的系统
与很多大型的网站一样,人人网的系统全部是由开源软件构建的。使用Nginx做前端接入,resin做容器,Memcached做通用cache,MySQL做数据库,使用Linux操作系统。
除了上述的部分外,人人网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中间层。中间层以服务的形式存在,位于MySQL和resin中间,提供高并发低成本的数据访问层。
数据库的压力
在上述结构系统中,数据库的性能往往成为系统瓶颈。人人网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重构,改变最大的就是数据库部分。大概的步骤是“优化SQL”,“业务拆分”,“垂直拆分”和“水平拆分”几个阶段,关于数据库优化的细节将来再引用到这里。
经过优化后的数据库,单台可以承担每秒3000次的主键查询。再提高性能的优化,我们采用的方案是使用中间层。
性能目标
增加中间层可以在不增加服务器数量的前提下,提高服务的整体性能,并且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这里简要列举一些使用中间层服务优化的效果。
实时更新的数据
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目前的写操作500次/秒,读操作2万次/秒。这些数据分布在数十个数据表中,如果用数据库做10次主键查询,需要的时间将会非常可观。中间层的缓存服务把这个性能稳定在了99.9%的请求时间小于20ms。
判断好友关系,读操作900次/秒。这个操作现在使用6G内存存储了所有的好友关系,在2ms内返回任意两人的好友关系。
关联查询,仅好友列表就有1300次/秒。如果使用关联查询,数据库需要同步很多无用的字段。现在只需要两次内存请求,并且衍生出很多种类的排序。
大量聚合的访问
聚合的页面在SNS中是访问量最大的部分。首页集成的功能多达17个模块,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为了快速的把这些数据集合在一起,就需要迅速获取数据。
我们对整体技术框架的要求是,关键页面执行时间要在100ms以内。
Session同步
众多的resin服务器之间,如何共享用户身份验证的结果,在各种session共享机制中,我们的方案是使用中间层服务来集中存储的。
待续
问题篇只是开端,接下来的“求解篇”将会分析人人网中间层的主要应用场景。“实践篇”将会举例一个典型的中间层服务。
人人网中间层:求解篇
为了提高性能,在人人网的技术结构中,在数据库和页面之间,有中间层。中间层高性能的基础是用内存代替磁盘。
用内存代替磁盘
数据库系统的最大瓶颈在磁盘IO,大量的小数据请求不是磁盘的强项。人人网中间层服务就是利用了内存代替硬盘的方法来提高整体性能。有了这层服务以后,以前的数据库关联查询被提前计算并缓存,需要访问时直接获取。
通用的Memcached缓存方案也有些不足,数据不能自己变化,也不能部分变化。于是人人网选择了自己实现缓存的方式。
在自己实现缓存的过程中,管理内存相对容易,通信协议是比较复杂的部分,我们在这方面选择了开源的Ice通信框架(http://www.zeroc.com)来完成繁琐的工作,至今它都工作的很好。
Ice通信框架在人人网完成了两件事,通信和定位。客户端通过IceGrid组件定位到需要的服务地址,将请求发送到中间层服务,中间层服务将结果返回。客户端只需要知道一个地址就可以找到所有的服务;同时,众多服务也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之间随意迁移。在现在的人人网有超过500个Ice写成的中间层服务在运行。
定制的内存数据
用Ice解决了通信和部署的问题后,中间层服务就是核心的数据结构管理。概括的说,就是灵活变化,保证速度。下面列举若干使用了中间层服务的情况
一份数据 多种排序
在人人网的好友页,有很多排序方式可以显示好友列表。每种列表都是从一个按ID排序的服务中获取的,再经过排序,缓存在各个顺序的列表中。
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在很多列表页面,都会显示“在线标志”,这个标志是冗余在各个列表的缓存当中,定期刷新的。这些需要和cache一起实现的业务逻辑,在人人网中间层当中非常普遍。
特殊类型
我们用了一个bit保存用户的激活状态。200M内存可以保存全部int范围的状态。并且查询和更新速度飞快。
接下来的实践篇将会用这个为例子展示中间层的实现。
人人网中间层:实践篇
之前的问题篇和求解篇描述了人人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介绍了我们采用中间层来提高性能的解决方案。今天的实践篇将通过一个例子来实现一个中间层服务。
这个服务要达到的目的是快速的查询用户是否有效,数据将要使用bitset保存在内存中,每个用户一位,仅保存正整数约21亿,占用内存256M。
开始编码
下面的代码都在这个位置保存:http://gitorious.org/renren/bitserver。
接口定义
定义接口如下:
#include <Ice/BuiltinSequences.ice>
module renren {
struct BitSegment {
int begin;
int end;
Ice::ByteSeq data;
};
interface BitServer {
bool get(int offset);
Ice::BoolSeq gets(Ice::IntSeq offsets);
BitSegment getSegment(int begin, int end);
};
};
这个BitServer.ice文件,通过slice2cpp命令编译成为服务端的Skeleton文件:
slice2cpp -I/opt/Ice-3.3/slice BitServer.ice
服务端
有了上面生成的服务端文件后,就可以实现我们自己的业务功能了。
BitServerI.h和BitServerI.cpp,暂时只是实现了单个get的接口。
#ifndef __BitServerI_h__
#define __BitServerI_h__#include <BitServer.h>
#define SIZE_OF_BIT 2147483647
#include <bitset>
namespace renren
{
class BitServerI : virtual public BitServer
{
public:
void initialize();
virtual bool get(::Ice::Int,
const Ice::Current&);
virtual ::Ice::BoolSeq gets(const ::Ice::IntSeq&,
const Ice::Current&);
virtual ::renren::BitSegment getSegment(::Ice::Int,
::Ice::Int,
const Ice::Current&);
private:
std::bitset<SIZE_OF_BIT> bits_;
};
}
#endif
#include <BitServerI.h>
#include <Ice/Ice.h>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status = 0;
Ice::CommunicatorPtr ic;
try{
ic = Ice::initialize(argc, argv);
Ice::ObjectAdapterPtr adapter = ic->createObjectAdapter(“BitServer”);
renren::BitServerI* obj = new renren::BitServerI;
obj->initialize();
adapter->add(obj, ic->stringToIdentity(“BitServer”));
adapter->activate();
ic->waitForShutdown();
} catch (const Ice::Exception& e) {
std::cerr << e << std::endl;
status = 1;
} catch (const std::exception& e) {
std::cerr << e.what() << std::endl;
status = 1;
} catch (…) {
std::cerr << “unknown exception” << std::endl;
status = 1;
}
if (ic) {
try {
ic->destroy();
} catch (const Ice::Exception& e) {
std::cerr << e << std::endl;
status = 1;
} catch (const std::exception& e) {
std::cerr << e.what() << std::endl;
status = 1;
} catch (…) {
std::cerr << “unknown exception” << std::endl;
status = 1;
}
}
return status;
}
void
renren::BitServerI::initialize() {
for (int i=0; i<0xFFFFF;i=i+2) {
bits_[i]=true;
}
}
bool
renren::BitServerI::get(::Ice::Int offset,
const Ice::Current& current)
{
if(offset < 0) return false;
return bits_[offset];
}
::Ice::BoolSeq
renren::BitServerI::gets(const ::Ice::IntSeq& offsets,
const Ice::Current& current)
{
return ::Ice::BoolSeq();
}
::renren::BitSegment
renren::BitServerI::getSegment(::Ice::Int begin,
::Ice::Int end,
const Ice::Current& current)
{
return ::renren::BitSegment();
}
客户端
我们使用Java作为客户端,首先用slice2java工具生成Java的Proxy类。
slice2java -I/opt/Ice-3.3/slice BitServer.ice
然后自己实现客户端代码:
package renren;class BitServerAdapter {
private final String endpoints_;
private Ice.Communicator ic_;
private renren.BitServerPrx prx_;
public BitServerAdapter(String endpoints) {
this.endpoints_ = endpoints;
}
public void initialize() {
ic_ = Ice.Util.initialize();
prx_ = renren.BitServerPrxHelper.uncheckedCast(ic_.stringToProxy(endpoints_));
}
public boolean get(int id) {
return prx_.get(i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itServerAdapter adapter = new BitServerAdapter(args[0]);
adapter.initialize();
boolean ret = adapter.get(Integer.valueOf(args[1]));
System.out.println(ret);
System.exit(0);
}
}
性能测试
完成了代码,来测试一下性能吧。
首先启动服务器
target/bitserver –Ice.Config=config
再启动客户端
java -cp /opt/Ice-3.3/lib/Ice.jar:target/bitclient.jar \
renren.BitServerAdapter “BitServer:default -p 10000” 1022
在客户端调用增加循环50000次,单线程平均每秒处理一万次。
在多线程的环境下,单个服务器每秒可处理的请求8万次左右,已经超过了目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