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与自己赛跑

她游学走访35个国家,从医学到艺术到商业到人文到体育竞技,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补课,为了变得更优秀;她非常精确地按照父母的旨意在26岁生日那天办完了婚礼,并开始准备28岁在商学院念书时要孩子。她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中国学生。她的人生看似完美无缺;但生命逐渐裂开,透出缝隙:更优秀的追求,让她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精准的人生安排并不精准,她离婚了;她的公司计划得不到父母支持,她深深焦虑并痛苦。

她说:”在我总算能够决定摆脱婚姻枷锁,父母的忧虑,去寻找自己幸福的同时,也正是我毛毛虫脱茧的时刻。我要飞,一切都不管了”,之后,她被发现吊死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校外公寓内。死者名叫郭衡,据中国同学反映,郭衡性格活泼外向,但在博客中似乎透露出沉重的心理压力。

她的死让人反思:什么是更优秀的人生?什么是理性、精准的人生?如果这一切里,没有对自己的认可和爱,生命又是什么?仅仅一场百米冲刺的赛跑吗?

28岁的郭衡出生在中国兰州在深圳长大,2001年移民美国,2006年获得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搬到纽约市,在曾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私募基金及对冲基金工作过,2011年进入知名的MIT斯隆管理学院(SloanSchoolof Management)就读,原本预计在2013年毕业。

这些经历到底带给郭衡什么样的体验?她在这些体验中获得了多少快乐?媒体没有写,但这些光圈和名相,就让已经出国和即将出国的中国留学生羡慕了。为什么不追问一下?为什么不去思考和了解更多?被动的接受已有的信息,会对我们造成哪些影响?由于我们不习惯于思考,不去关心光圈和名相下的人本身。由于人们习惯了关注外在的东西,关注华而不实的东西。所以,即使很多信息已经提供给我们,但我们不去思考和推理,难以得到更多的真相。

个性外向 自我要求高

据MIT中国学生表示,郭衡很活泼外向。根据她在社交网路LinkedIn上的资料显示,在大学期间,她参与了德州农工“未来国际领袖协会”(TheAcademy of Future International Leaders)、校长亚洲顾问理事会和该校的军乐队。她在中文部落格中描述了参加德州农工的军乐队的情况,“从半个俯卧撑都做不了到一年之后2分钟能做88个俯卧撑,从最多能在校运会跑一千五百米然后会累得虚脱半天,到13分钟能跑两英里。”虽然如此,她后来还是因为亚洲人先天体格的弱势不得以退出了军乐队。“......自豪地跟别人说,我当年各个考核指标都是女生里最强的,我自以为是地跟别人抱怨军校(乐队)的恶劣环境,人的智商低,军校(乐队)训练的浪费时间和我更希望在校园推广多元文化和国际影响等等借口。”“然而,这些都是我自己给自己编造的安慰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我其实是个逃兵,我撑不下去了......”

当郭衡拼命去“证明自己”的时候,她自我挑战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做女生里最强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断出现新的目标,更高的目标,难道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做追赶别人的事情吗?以有涯随无涯,殆矣。郭衡的死证明了庄子揭示的真相。也证明了她内在缺乏自我价值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需要从外在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使郭衡觉得很累,当她进入MIT这种世界级的精英群体之后,她呆的时间越长内在的压力越大,自我价值感不断降低的她最终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读MIT 忧心无法与世界精英竞争

虽然在许多人眼中表现优秀,但郭衡在进入MIT后,发现自己只是一般。她在部落格中写道:“在麻省理工商学院,跟世界的高级人才比,我唯一的优势就是一口流利的中文。我的同学们不光工作认真勤奋,并且十分高效和考虑周到。不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和做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知道不动声色地达到他们的目的。”

“...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同学回家以后关起门来干的事情。因为练功上个学期有的时候我也可以睡得很晚了,沾沾自喜的同时才发现我的许多同学凌晨三四点钟照样给我发电邮。我在跟他们了解更多以后,才发现许多人都是校际甚至国家级别的运动健将或者艺术家。这些国际上真正的精英们在各个领域上抗衡,其领域远远高于工作和学业之外 ....”

“我终于发现,想要改变世界有多么地困难,就连想要保护我的家人和朋友都有多么地困难。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是否能够跟这些人竞争?当年的我连美国农民都领导不了,今年我要领导麻省理工的同学一起做一个大型能源展览,我是否能够做成一件在国际上这么微不足道的事?”

郭衡的感受摆出了一个事实:中国人眼中的精英,一旦进入世界范围的精英群体MIT之后,却发现自己处处不如人,就算再努力也比不上别人。我认为导致郭衡比不过其他精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错解生命的价值。郭衡的成长是被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在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大学仅有四年,毕业的时候,你会准备好迎接未来事业上的挑战吗?进了大学就好比从零开始,有些人四年之内打造出一份傲人的简历,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在学科研究上小有成就。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毕业等于失业,四年以后才感觉到茫然无措。”一件事情如果从根本上错了,那么过程再完美结局也不会令人满意。郭衡所接受的教育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来过上更好的生活。给她人生规划的人没有告诉郭衡:获得更好的生活是为了什么?换句话说,人究竟为什么活着?只是为了生存吗?停留在物质层面让自己生存得更好,郭衡已经胜过了无数的人,但是她的精神层面却不快乐。尽管她装得“很开心”,但她的内心却总在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人类社会里面的真知,我今年才勉强找到门。从这一刻开始,做到世界级,每一步都将非常艰难。”一个靠赢得别人、取悦于父母导师来证明自己价值的人,永远也比不上一个靠超越自己、取悦自己来实践自己价值的人更加快乐。从后者的角度,郭衡应该快乐且幸福才对。而从前者的角度,郭衡只有死路一条。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尽早的、彻底的独立,成为他自己—成为“我”。一个成为自己的人,不会因为别人强过自己而感受到压力:如果别人的强不是自己想要的,她会祝福别人;如果别人的强也是自己所希望的,她会尽自己的努力去超越自己而不是为了追赶别人。当他做到超越自己,他会满足,因为他知道外在的一切都是镜子

郭衡完美的成为了父母和她的人生规划者们期望的郭衡。当她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时,受到了来自父母和导师“充分替她着想的阻力”。这使得想成为自己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做的郭衡非常为难,最后选择了死亡。

2、郭衡的成长之路违背了“先成人后成才”的顺序,她用自己的死证明了做人最重要走进内在而非停留在外在世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要在人生最重要的7岁之前开始教孩子“做人”。而做人的基础并不是知识技能的教育,而是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郭衡发现“我的同学们不光工作认真勤奋,并且十分高效和考虑周到。不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和做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知道不动声色地达到他们的目的。”郭衡感受到的不足恰恰是她的教育规划者们没有教给她的内容。否则以郭衡的聪明和用功,是不会学不会的。28岁 的女人应该开始相夫教子了,再耗费经历去追赶别人在十几岁时就已经掌握的能力,显然是“不合时宜”,难怪郭衡灰心丧气了。在我们学堂,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教育一直是放在知识和技能教育之前。童蒙养正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备了这些,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再去学习他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至少不会出现郭衡这种“先成才未成人”的悲剧结局。

3、美国的精英群体在中小学阶段接受教育的是“匪夷所思”的教育,中国的留学生根本无法进入。网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我们的孩子正面临什么样的对手”,提示了一些信息:美国精英中小学的孩子们十几岁已经走遍30多个国家,在校学习时每天5个小时的作业量(当然不是像中国孩子的作业反复做重复的内容,而是需要发挥阅读理解和创造力的内容),与家长平等分担家庭责任和家务劳动,一群十多岁的孩子被家长送到原始森林呆一周……而中国的孩子,在家不用动手做事,在外面玩都不被允许,更不要谈生存能力训练,在体制学校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习充满谎言的教材……郭衡所受的教育也许强于普通中国孩子,但是与西方童年时期的精英教育相比,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方面造成的差距,都已经不是凭她个人努力所能追赶的了——这不仅是郭衡的悲剧,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剧。

优秀的人可以按自己的理想去实现自己,而不必要求别人认可。这样她才能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否则会为了平衡各种关系而倍感压力。郭衡的死就与此相关。当郭衡进入MIT之后她已经有了强烈的“追不上”的感觉,内心的无力感很日益增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人至少应该具有独立的自我价值感,懂得自我尊重,不会因为这些外在的压力而无法自拔。

文章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是与自己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