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五·一三】
通州保井公,工填词;自号四乡主人,盖言睡乡、醉乡、温柔乡、白云乡也。咏《崔莺莺》一阕,甚佳,末二句云:“交相补过,还他一嫁。”癸酉秋,见访随园,相得甚欢。别三十年,余游狼山,井公久亡矣。其子款接甚殷。壁上糊余手札数行,视之,乃游客某所假也;然已厚赆之矣,其两代之好贤若此。
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
保培基,(1693—?),字岐庵、号西垣,江苏南通州人。清代雍乾年间著名诗人,系明末清初时期的知名诗书作家、中宪大夫(虚衔)保旗之子,生前著有《西垣集》二十卷,乾隆十八年间刻在井谷园。雍正二年(1724)以中书任职河工。雍正十三年任浙江杭州府同知,治理浙塘水溢之患,工竣当地民众甚赞之。因嫉贪辞官归故里,死后葬秦灶河南。
白云乡,《庄子·天地》:“乘彼白云,游于帝乡。”后因以“白云乡”为仙乡。旧题 汉 伶玄《飞燕外传》:“吾老是乡矣,不能效 武皇帝(汉武帝)求白云乡也。”
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年。
狼山,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南郊的自然风景区,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西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狼山居其中, 海拔109米,最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另外,狼山又是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江海第一山”的美誉。
赆,音jìn。临别时赠送的路费或财物。《孟子》:“行者必以赆。”赵岐注:赆,送行者赠贿之礼也。
【闲言碎语】
说到通州,许多人想到的是北京市通州区。但这条诗话里说的通州则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通市。
通州境域,初为长江口海域中几块相邻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盐为业。唐末,沙洲涨接大陆后,即凿河运盐,开通至杨州的航道,并筑坝圩、培土壤、植麦黍,逐步改变单一从事盐业生产的局面。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通州,因东北有大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有长江连吴越楚蜀、内运渠道达齐鲁燕冀,故而得名。后几经变化,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由扬州府下辖改升为江苏省直隶州。袁枚提及的癸酉年,当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此时,通州为省直隶州。至宣统二年,通州改南通市。民国改南通县。后又改成南通市。要问我怎么对南通州如此有兴趣,哈哈,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啊。不过,虽然生活在此地,但对南通的保氏家族却了解不多。上网了解了一下,才发现,南通保氏还真不一般。
在南通古城“六桥( 指现为市区繁华中心的和平桥、文化宫桥、长桥、公园桥、友谊桥、北濠桥)内”有条东西向的“大保家巷”,与“大保家巷”垂直、通到仓巷,有条小巷叫“小保家巷”;在西门城外还有南北向的“保家野大门、保西野大门、保东野大门、保中野大门”。在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城市里,竟有六条巷子以其姓为巷名,显然南通保家不是一般人家,保氏家族是一个特殊家族。
原来,保氏家族与冒氏(有才子冒辟疆闻名于世)家族一样,血液里也流淌着蒙古族的基因。蒙古族进入南通,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从那时起,通州便有不少蒙古族人居住。而南通保氏家族的由来则起自明朝初年。上海市图书馆藏有明、清年间两个版本的《崇川保氏族(家)谱》。其一,明万历十三年乙酉,由南通保氏家族第八世嫡孙保质庵执笔撰著的《崇川保氏族谱》原序曰:昔元丞相罕,以国老奉使尽瘁厥终。其子元善公,官至元帅,出镇建宁,后以延平一带依军受檄,故东南海上迤逦数千里俱口号无恙,福泽苍生,功诚不朽。元善公遂问,海上可家如通州,辙家焉。通州籍无保姓,元善始有保。揆其翼运鼎食之荫职相齿也。其二,清乾隆六年十一月,由南通保氏家族第十三世嫡孙保嘉桢执笔撰著的《崇川保氏家谱》卷一第九页述:及明师入闽,太祖闻其文武才干,念其平寇有功,甚有万民俱保,下旨免诛,赐‘保’姓、封‘天官’,才檄招致公拂,流寓于通州西垣,荒田其基,始辑家谱焉。并派辈谱“钦明文思,允恭克让,亲睦九族,协和万邦”十六字,自十七世始一字一世。
从以上两个版本的家谱可知,1368年,已经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闻知元朝丞相元罕之子元善文韬武略,才华出众,于是传书招抚,赐姓保,封天官,(天官,即吏部官员,吏部居朝廷官僚机构六部之首,属“天官”)。保家由此被称为“保天官”家。元善接受明朝招抚之后,所率军兵被安置到通州屯垦戍边。后朱元璋“恐生兵变”,又将元善军主力调至云南剿匪。该部军兵留在云南,成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当然,这是南通保氏后人自己的说法,无确凿史料可以证实,也与其他地区的保姓渊源史料及族谱有所矛盾。
不管南通保氏来源何处,但南通保氏确有“孝友家声,诗书门第”的家风。据光绪通州志记载,保氏家族有30位名人,分列忠节、宦绩,武功,义行等传,特别是文苑传中有14人,保氏家族是南通的文化世家。只是我这样的人没有文化,未曾听闻而已。
诗话所言保井公,是清代雍乾年间著名诗人保培基。雍正二年(1724)以中书衔任职河工。雍正十三年任浙江杭州府同知,治理浙塘水溢之患,工竣当地民众甚赞之。因嫉贪辞官归故里。回通州后,没有住在城西老宅,而是在城北郊秦灶乡筑井谷园而居,故称“井公”。《海曲拾遗》载:井谷园有木石屋、凤树轩、桂亭、鹤屋等。保培基在这里常与“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切磋书画、吟诗酬唱。乾隆二十五年初夏,还与李方膺等通州文人雅士,在井谷园接待了郑板桥。保培基辞官归故里之后,把“四十岁以前所作诗文”整理汇编成《西垣集》二十卷,乾隆十八年间刊刻。“前有陈元龙序、又有李堂所撰诗集序、袁枚所撰《奈何词》序。”
袁枚所撰《奈何词》序,文末署“乾隆癸酉岁八月十有二日,随园隐者袁枚拜赠。”此文未收录《小仓山房文集》中,也未见于199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袁枚全集》之中。从时间上看,确实与本条诗话印证,当是袁枚作品无疑,不知何故未见收录。
袁枚称保培基“工填词”,并在《奈何词》序中曰:“……百页新词,有争歌之红雪。于减字偷声之外,发想抒灵;即寻腔按板之中,寓言肆意。此日琳琅拂案,已惊花满山中;他年金石成镌,遥见云垂海上。”对保培基的词作给予了高度赞誉。或许袁枚没有见到保培基的诗作,故对其诗没有评价。此处录保培基诗《沿江涨沙》:“鲛宫夜泣献平沙,沙去东西万顷赊。鱼鳌不教争海角,夔龙何时到天涯?欲知柳毅传书驿,须问张骞奏使槎。回首可怜舟楫地,冠军早又羡桑麻。”以袁枚的性灵诗论来衡量,估计难得其青睐。
南通保氏家族,还有一人与《闲读,<随园诗话>(19)》提及的“一柱楼诗案”有关。保定纬,时任江宁府学教授。“尝奉令查勘徐氏著书”,但“保定纬、沈澜既系委勘书籍之员,一见狂悖诗句,理应逐一签出,禀请严办,乃竟延搁不签,显有欲为消弭之意,其罪亦无可逭。着传谕萨载、杨魁,即将保定纬、沈澜革职,委员隔别管解赴京,一并交部讯究(军机处档: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三十日上谕)。”还好,保定纬后被释放回故里,余生以诗书自遣。
保培基自号“四乡主人”,盖言睡乡、醉乡、温柔乡、白云乡也。这日子,该是多少人的梦想啊!只是,诗话最后说到保家父子被人用假冒袁枚书信骗去不少资财,这应该算是电信诈骗的乾隆版。可见,“诈骗恒久远,一脉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