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移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观感(1)

人头移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观感(1)_第1张图片
人头移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观感(1)_第2张图片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还真有几个不同以往的看点。一个是穿插其中的儿科科普,寓教于乐,不知算不算首创。但至少直观轻松,也符合碎片化的新口味。

人头移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观感(1)_第3张图片
人头移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观感(1)_第4张图片

        二是原来仝卓扮演的角色,因“高考事件”被“拉黑”。可不能让剧组的工作作废啊,“AI医生”出场了。它完成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头移植手术”,把仝卓的头换成了上图的形象。对比前图(之前的海报)

人头移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观感(1)_第5张图片
人头移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观感(1)_第6张图片

  作者本人还正好在彩电鼻祖汤姆逊工作过。不过那时它已经是一家转向影视后期制作的法国公司了。P制、N制、MP3…,它每年专利收入就有43个亿,是不是很牛。所以,我们也可以把AI“人头移植术”的影视后期处理再向前推个一百多年。

        电影发明于十九世纪末,拍完的素材胶片只有经专业剪辑才能成为每秒24帧的影片。那个过程叫“蒙太及”。

        此后,1926年英国人发明了电视。十年后有了电视台,电视进入家庭。后来又有了录像机,此时后期制作称为“线性编辑”。

        有了计算机,模拟信号的电视发展出数字格式,带宽急增,后被压缩为MPEG-4。每秒中,有一帧是独立的帧内压缩,其它二十多帧都采用了帧间压缩。从此,电脑、手机就可以看影视了。

简单的后期处理,用Adobe Premiere Pro就可以完成。

        如今还加入了前图那样的效果,是不是可以算AR?我也不是很清楚。

人头移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观感(1)_第7张图片

  黄金甲之类的国产大制作,也是汤姆逊给做的后处理。已经是非常完美的“非线性编辑”了。这第一集就先说点“技术”,下期再来品评内容。如果您觉得过于晦涩,还请见谅。

        今天的AI已经可以炒菜(IBM的华生)、作诗(清华的…)。国外医生用“医助APP”已不足为奇,您做好迎接AI时代的准备了吗?如果您的孩子还只是满足于“记忆知识”,那他(或她)可危险了。赛道都换了,纠结起跑线何用之有?

  下列链接是作者作品的分类目录:

西方文学速读(空明连环画)希腊神话

西方童话

中国古典文学

诗歌散文

数学文化

大众科普

认知高地(思辨、时评和杂谈)

配诗的书法和绘画

原创小说

空明书评

影视品评

眼见与思达(游记)

难忘的经历

空明连环漫画

以上是空明岛公众号分类入口,也可访问

作者美篇的总入口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头移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观感(1))